这两天,老骆的个人藏画展正在自己家紧张布置。
老骆吹去展台上的灰尘,准备铺上张广根的一幅8米长轴《富阳赋》。
大女儿莉丽马上就要结婚,婚礼定在这个周六,这两天老骆又是翻箱倒柜又是精挑细选又是装裱镶框,他要给女儿办一场文化气息浓郁的画展婚礼。老骆自己不画画,这次婚礼展出的都是他近十年精心收藏的名人名家水墨字画。
富阳市渔山乡五岭村在半山坳,溪水潺潺流过,满山都是翠竹,老骆家就在这里。
村里盛产 毛竹,老骆祖上就是造纸的,以竹为材,造一种“缘竹纸”。老骆拿给我看他家祖传的一块木头印章,上有“祥和督造”字样。他说当年盖上了这块章的纸,就是渔山骆家“祥和纸坊”的产品,在杭嘉湖一带很有名气。
纸天生就是一种文化产品,纸的故乡往往也顺便培育了书画氛围。老骆尽管学历低,初中只上一年就遇上“文革”,但毕竟从小在文化之乡耳濡目染,以老骆自己的说法“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从小就种在心里头了”。
老骆离开学校就下地种田,当过生产队长、治保主任,当过最大的官是45岁那年的一任村主任。
我很奇怪地问老骆,你收藏的100多幅名人字画都是从哪里搞来的呢?
老骆说,主要得益于他曾经办过一个钢窗厂。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老骆曾经办过一个渔山门窗厂,厂子虽然规模不大,却是渔山乡第一个、富阳市第一批私营企业,放在全国都算早的。因为“第一批私营企业家”这个关系,老骆经常有机会作为私营企业家代表去北京交流开会,学习参观。这种开会学习,组织方往往都要安排一项活动——企业家和书画家互动联谊,叫做“促进经济与文化深入交流”。书画家往往当场挥毫,向企业家赠以墨宝,那个时代的那一批企业家,往往文化不高,喜欢舞文弄墨的更少,于是老骆这种对传统书画有浓厚兴趣的人就如鱼得水了,大部分藏品就是这么来的。
老骆说,其实书画家在创作时,也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遇到真正的知音,你是真懂还是假懂,是真的喜欢还是附庸风雅,他们一看一聊便清清楚楚。因为老骆一是真懂,二是真诚,所以别人拿不到的作品他能拿到。
比如前些天,老骆新得的一幅《鹰图》,那是在江西上饶,《人民代表报》和民营工业促进会组织企业界和文化界联谊,请了20个书画家当场泼墨,画完的作品挂了一屋。老骆和旁边一人聊天。那人问他,最欣赏哪一幅。老骆说,那张《鹰》很不错,还具体讲了风格怎样技法如何。那人听了很高兴,老骆这才知道他就是作者孙征,书画家、天津大学教授,最擅长画老鹰。孙教授又主动约老骆去房间长谈,并把自己的一幅得意作品相赠。
任玉岭的《枫桥夜泊》、金伟展的字《腾飞》,岳石的条幅《风华正茂》,朱瑚的《西出阳关》……老骆都是这么得来的。
杭州书画名家程宗修的《苦藤》,是老骆的表弟送的。
老骆表弟何新来也是个画家,15岁拜渔山乡本土老画家、有“江南竹王”称号的赵云林为师。今年8月,《美术报》办了个张立晨书画研究生班。花鸟国画界有“南卢北张”说法,南卢是中国美院的卢坤峰,北张就是中央美院的张立晨。研究生班面向全国招20人,要连考三试,必须有深厚功底才行。表弟起初不太敢报,老骆深知表弟真实水平,就极力鼓动,又主动拿了他的作品帮他报名,后来表弟顺利录取,高兴之余就把珍藏十多年的《苦藤》相送。
表弟上的研究生班在转塘中国美院,老骆经常开车送表弟,自己也跟着旁听了不少课程,听得多了,和学生混熟,和老师也认识。一次,张立晨的弟子、著名书法家张赤上课,课罢老骆追上前去,先交流后求字,于是有了《风华正茂》这个条幅。他还请表弟的8个同学来富阳游玩吃饭,饭后每人都给他画了两幅……
我问老骆,所有这些作品里,你最喜欢哪一幅?
老骆说,不说最喜欢,他特别喜欢张广根的一幅8米长轴。因为所有作者里,只有83岁的张广根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就在渔山乡渔山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