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最后的电报房 还有5位报务员在坚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3-07-30 07:39   

上世纪80年代惠兴路电信营业厅。

清末使用的收报机。

上世纪80年代,每晚都有人在武林广场通宵排队发电报收费标准几十年未变,如今来发电报的人寥寥可数,多是些上了年纪的人杭州最后的电报房还有5位报务员在坚守

他坐在莫尔斯电报机前,头戴大大的耳机,时而右手按着电键,发出一串电码,时而聚精会神听着电报码,把它们翻译成文字抄下来……

这是抗战电视剧中的场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电报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解放后,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开通了电报业务,“子速归”“儿安好”这样的电报语,曾经传递了多少亲人的牵挂。

随着电话、短信还有微信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到来,电报这种传统的通讯手段用的人越来越少,电报业务也逐渐萎缩。

不久前,印度停止了公众电报业务,停用的前一天,数以万计的民众涌入各地电信营业厅,发出最后一份电报以作纪念。

在杭州,还有人在用电报吗?还有人会使用传统的电报码吗?

读者小刘的一则报料,让我们对这个曾经辉煌一时如今渐行渐远的电报,产生了好奇。

从上海来的这份电报

一共7个字

小刘前几天收到了一份电报。

电报是一位朋友从上海发给他的。电报装在一个信封里,信封正面写着大大的“电报”两个字。揭开信封,小刘从里面抽出一张纸,比A4打印纸要小一点。“这就是传说中的电报啊,太神奇了,通信技术那么发达的今天竟然还有人在用那么复古的电报。”小刘说。

记者仔细一看,电报的左上角标注着收件人的地址和姓名,以及一串数字和英文字母,那是电报种类和发报局的代码。收件人信息的下方就是正文了,电报正文只有7个字:不日抵杭愿接站。短短几个字,言简意赅,表达完整,十分考验发报人的文字水平。在电报的右边,盖了一个中国电信的电报戳。

小刘说,上海朋友是一名电报爱好者,这份电报是朋友给他的一份惊喜。从上海发出,第二天就到杭州了。“以前都只是在电视剧里看到过电报这玩意,收到实物感觉蛮不错,现在通讯那么发达,无论是短信、电话还是微信和QQ联系都很方便,拍电报估计只是个人爱好了。”

收费标准几十年未变

现在仍有老人喜欢发电报

事实上,依然有人还在发电报。

武林广场电信营业厅二楼一号窗口,是目前杭州唯一一个可以兼办电报业务的窗口。

听说我们要发电报,工作人员有点惊讶,从柜台下面的抽屉里拿出了一本文件夹,并从里面抽出一张红白相间的电报专用稿纸。稿纸和传统的书信稿纸差不多大小,也是方格状。不过稿纸里需要填写的内容很多:收件人姓名、地址、正文、发件人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汉字是一个字写一格,地址栏中的数字是一串数字写一格。”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按照稿纸的规定填写完收件人的地址、姓名,再三斟酌后写完了正文。仔细一算,连着地址在内一共38个字。

工作人员拿来计算机,一共5.32元,工作人员开玩笑说这绝对是“最有良心的价格”,“发电报每个字收费0.14元,我20多年前进入电信工作,也是这个价格,几十年没变了。”想想当年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块,发电报的时候文字一定是精简再精简。

“现在一年难得有几个人来发电报。”工作人员说,今天的电报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人用了,“有一些年纪大的老人,习惯了发电报这样的通信方式,和写信是一个道理;另外,一些涉及法律意义的文书也得用上电报,才能以此证明或者延长诉讼时效,而且我国西部一些偏远地区目前通讯依然比较落后,所以电报一时不会在中国停办。”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吴崇远 通讯员 冯洁 文/摄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