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北岛的影响超过流行歌星
90年代的杭州平海路。左二是许志强,他左手边是杨绍斌,两人身后背着吉他的是音乐人张广天,最右边是诗人俞心樵。
90年代初,左二是许志强,左三是杨绍斌。
许志强的书架,和他大学时期的照片。书架上的外文书有《霍乱时期的爱情》《瘟疫年纪事》和《威尼斯之死》等。
波拉尼奥曾经说过:“《荒野侦探》是写给我那一代人的一封情书。”在这部小说中,17岁的胡安·加西亚·马德罗是一名法学院大一学生,他热爱诗歌,时常逃课参与诗歌讨论,与诗人和艺术家为伍,在酒吧争论文学,喝酒,谈恋爱。
当49岁的杭州作家杨绍斌读到这部小说时,他回想起了自己的大学时代,至今他依然能够感觉到二十年前在体内的那股热血和冲动,“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这一代人,就是把波拉尼奥写的那种生活过了一遍。”
时代在变,书的形态在变,阅读的方式也在变,但文学依然在那里,像一座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山路上前赴后继,关于文学,他们之间有一些迷人的暗号。
第一次知道马尔克斯和卡夫卡
1982年,55岁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从瑞典查尔斯·古斯塔夫国王的手中接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奖杯,他成为被授予这项荣誉的第四位拉美作家。那一年,18岁的许志强考入杭州大学(1998年并入浙大,被称为“老杭大”)8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彼时,他还不知道马尔克斯是何许人物,他之前接受的文学熏陶主要来自唐诗宋词,以及一些伤痕文学作品。许多年后,许志强以马尔克斯的“马孔多系列小说”为研究对象,出版了《马孔多神话与魔幻现实主义》。
杨绍斌比许志强小两届,他回忆入学时的心情:“仿佛来到一个自由世界。”那时候文学社在大学校园遍地开花,除中文系外,化学系、心理系和法律系也都有自己的文学社,取的名字五花八门,“超低空飞行”“撒娇派”“看海去”。进入大学不久,杨绍斌就加入到许志强所在的文学刊物《飞来峰》。
那是校园文学刊物的黄金时代,学生们收集作品,自费买蜡纸、油墨和印刻工具,并亲自画插图、设计封面。除了文学和诗歌,当时大学里还盛行舞会,不少社会上的作家也热衷加入其中。1984年,杭大树人文学社邀请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的获奖作家来学校参加联谊会,余华也在名单中。不过当时的余华还没有什么名气,他刚开始发表小说,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在一次座谈会上,读大二的杨绍斌见到了余华,当时印象是:“这个人很聪明,说话风趣,为人很热心。”
学生们常聚在寝室里讨论文学和诗歌,挤满一屋子人,从早晨八九点一直谈到晚上八九点。在这种“地下交流”的过程中,许志强知道了T.S.艾略特、新托马斯主义,以及北岛。他将北岛的诗称为自己的审美启蒙:“他的影响当时远远超过一个流行歌星。”许志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有天中午,他踢完足球回到寝室,在桌上看到一本《外国文艺》杂志,他站着读完了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写的《卡夫卡的天堂》,因此错过了食堂的午饭。那是他第一次知道卡夫卡,他感觉到有一扇门打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