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绩不理想 等等他的“荷尔蒙”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11-09 07:49   

    

人文大讲堂嘉宾曹旭

    今天我们怎么做家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旭分享家庭教育心得

    有一位老爸,读小学时成绩手册上永远是一串红灯笼,上面以2分居多,老师说:“2分还是我送给你的,按理说你是0分。”

    他的儿子,打小也时是顽皮大王,读小学时,成绩很差,考初中,勉勉强强,读了当地最差的初中,考高中,好一点,但还是考了一般的高中。

    而今,老爸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儿子今年30岁,美国波士顿大学研究生毕业,一般人读三年才能考美国的律师证,他读了一年就考出了,成为一名涉外律师。

    “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庄稼,有一定的生长期,成熟有早晚。慢慢来,才能成有用之才。”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旭说。前面提到的那对父子,正是他和他的儿子。

    第336讲浙江人文大讲堂,曹教授就结合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和故事,分享他在家庭教育上的心得。

    晚熟的孩子

    有时比早慧的更优秀

    以前一直流行说:“不要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种误导。

    国家教育部规定,8岁的适龄儿童读一年级,就是想取一个平均年龄。不要相差太大,因为年龄不同,智力的发展是不同的。那就是“起跑线”。

    但其实,相同年龄的孩子,他们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早熟,有的孩子晚熟。

    日前,有北京大学教授发表观点说:“鉴于男女儿童智力发育速度不同,男童普遍晚于女童2年左右,同性学童之间也有智力发育差异,因此全国统一规定男女儿童7周岁入学违反教育规律。建议女童可在6至7岁入学,男童可在7至8岁入学。”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的“起跑线”都不一样。

    何况,学习的过程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马拉松全程42公里,发令枪响的时候,从没有人抢跑,为什么呢?因为马拉松太长了,抢跑没有意义。中国的学生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因为太过注重“抢跑”,而没有耐力跑到最后。

    有些孩子起跑时慢一些,但后发力很强。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现在重点中学的一些孩子,其实是早熟。你的孩子现在比不上他,不等于以后比不上他。

    就像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期,人也一样,有的人早慧,有的人晚熟,晚熟有时比早慧的更优秀。

    孩子成绩不太好,不要把他看死,要诱导他,甚至要等他觉悟,等他发力,等他的“荷尔蒙”分泌。

    特别是男孩子,读小学的时候可能个子挺矮,有一天他突然长高了,比父母高了,比以前的女生高了,甚至比以前高个子的男生还要高了,说明他发力了。

    不要以为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是脑子笨、不努力,强逼硬拽他参加补习班。

    大学应该培养

    精神上的“中产阶级”

    当下中国的教育制度有很多弊端,其中,惟分数论,惟升学论,而不重视孩子有多少能力和创造性,是个大问题。

    当然,教育危机的产生,和社会转型有必然的联系。转型期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其实从清末就开始了。

    清代末年,中国在努力进行洋务运动,追赶西方,但越追距离越远。光绪皇帝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把洋务派领袖张之洞叫来。

    张之洞告诉他,我们除了学习西方办钢铁厂、棉纺厂、面粉厂之外,西方还有两样东西是大清没有的。

    哪两样东西?西方有一个叫“大学”的地方,相当我们的“太学”,但我们的“太学”是培养贵族子弟的;西方的大学没有任何差别,不论富贵贫贱、官宦人家或平民子弟,只要你考进来就可以学习,这是全民教育,所以他们人才辈出。第二,国外有一个叫“图书馆”的地方,这个图书馆我们大清也有,但是大清的图书馆都是放在皇宫里面,供皇帝或少数人读书用的,而西方的图书馆是敞开的,每个公民都可以来读书,这样,民智就提高了。而图书馆的大小,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脑容量的大小,图书馆能使国民充满智慧。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徐洁 整理 尹炳炎 摄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