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文/梁应杰 过去的周末,80后们用实际行动捍卫了偶像的江湖地位。周一凌晨时分,周杰伦在微博超话影响力破亿,力压众星的同时顺带创造了超话开启以来的历史纪录。 这场临时起意又来势凶猛的行动源于7月16日,一位年轻网友在豆瓣上发文表示,周杰伦微博超话排名不高,为什么演唱会门票那么难抢,粉丝真的有那么多吗? 恰好当天是“周杰伦日” ——16年前的同一天,全亚洲超过50家电台同步播放周杰伦的《以父之名》,超过8亿人同时收听。所谓盛况空前,不过如此。 然而,这位00后或者10后的发帖者并不了解,甚至没有去搜索周杰伦过往的成就,于是就发生了80后集体教晚辈做人的一幕。 这场活动从发起到结束都像是一场行为艺术,没有过多解释和辩论,更没有争吵,以中年人自居的80后打着“被迫营业”的旗号,一路弹奏着肖邦的夜曲,闻着七里香的味道,轻松完成了数据上的碾压,事了拂衣去。 它像是一群互联网移民对互联网原住民的亲自示范,告诉后者:“别把游戏当真。”在那个网上听歌都费劲的年代,作品是周杰伦们吸引粉丝的核心要素,因为作品好专辑销量才高,数据才好看。而现在,信息获取变得容易,数据却成了某些偶像最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也成了他们粉丝评判偶像影响力的标准。 问题在于这些数据是靠粉丝不断努力刷出来的,甚至是艺人公司花钱造出来的。数据造假和唯数据论的举动和态度,才是80后最反感的地方。 这种追星方式改变的背后和互联网产品形态的变化不无关系。2018年,微博超话加入了打榜机制,粉丝签到获得积分,为偶像在每周一期的榜单里赢得更靠前的位置。 粉丝们为了让偶像有更靠前的曝光度不惜囤积账号,像上下班一样按时刷榜,有时还会从他人手里购买积分。在二手交易平台上,10000个超话积分可以卖到15元左右。 如果把积分换成肥料,偶像换成种子,是不是和当年的偷菜十分相似?在如今的互联网上类似的案例随处可见。像是微信运动等,无一不是精心设计了一套目标明确,易参与,有竞争,及时反馈的社交机制。比如微信运动,只要每天多走路就能排名第一,占领他人的封面,每天走多走少,在朋友圈处于什么位置一清二楚。 这一机制的集大成者就是游戏。2012年有一本畅销书叫《游戏改变世界》,作者认为将游戏机制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实现许多正向激励。随后,在很多领域刮起了“游戏化”的风潮,首当其冲的就是互联网。 在众多游戏门类里,有一种叫“养成游戏”,早年的《模拟人生》、QQ宠物都是代表。游戏爱好者将自己的现实情感映射到虚拟形象里,通过陪伴和成长获得满足。现在的饭圈刷榜不过是把虚拟形象换成了活生生的人,粉丝们拼尽全力帮偶像“升级打怪”,在付出的过程中收获认同感和成就感。 游戏化的虚拟世界更强调付出的即时回报,这更符合人性。但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产生正向激励,也可能让人更沉迷于虚拟世界。那些刷榜的粉丝就是典型的反例。 然而,这是他们的错吗?在这轮刷榜活动中,许多人感叹当年60后、70后也是这么看待80后和90后的,但他们忽略了一点,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了新一代人的生活环境,这些年轻人们面对的是一个更容易“上瘾”的世界,所以他们还会按照前辈们的轨迹成长吗? 关于游戏化的世界,美剧《黑镜》曾讲述了一个故事。在未来某个时间点,积分将取代金钱成为货币,大部分人封闭在密闭空间里,接触不了真实世界,每天的工作就是踩自行车换取积分,用积分换取生存,以及虚拟世界的形象。他们的生活被少数有钱有势的人控制,方法就是往密闭空间里投放一个又一个谎言和幻想。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那些少数人能精准把控多数人的行为和想法。 那么,这究竟是一则寓言还是预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