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半夜鸡叫”式的调控方式将会减少乃至消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中国指数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6年11月全国百城住宅价格指数表明,重点城市住宅成交量继续呈现环比下行态势,部分城市降幅扩大;房企推盘规模也有所减少,新推项目定价继续低于预期水平。该机构预计,年末市场交易规模有望继续回落,房价走势将进一步趋稳。而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显示,70个大中城市中,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三线城市较为稳定。
国内一些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从行情热得烫手,到半路降温、重回趋稳态势,与这些地方因应市场之变,重拳出击调控是密不可分的。
从年初开始,国内楼市在首付、按揭利率等方面的利好政策影响下逐步回暖,京沪深三大城市率先领涨,深圳一马当先,新房均价迈上每平方米5万元。面对房价过快上涨,京沪深分别开启年内首轮调控。一线城市限购从严,其他城市房价开始趋升,人称“房价四小龙”的南京、厦门、合肥、苏州等轮番引领楼市上涨,环比涨幅超过5%。至8月,全国房价呈同比普涨态势,纳入国家统计局统计范畴的70个城市中,上涨数量超过八成。一线城市涨幅连续三个月收窄后也开始扩大,热点二线城市取代一线城市引领房价上涨。随后,热点二线城市出台今年第二轮调控措施……
房价非理性上涨来势汹汹,各地连续调控政策也是越来越严。以杭州为例,从最初的“温和”上涨逐级递增,直至“暂停市区购房入户政策”。国内更有多个城市前所未有地选择在半夜出台调控措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房地产市场过热的态势。
客观地说,各地调控措施虽不尽相同,但调控的目的都不是为了打压房地产,而是着眼于抑制投机和恐慌性购买,纾解市场情绪,降低房地产市场的杠杆率。
从现在房价走势总体上进一步趋稳的情况看,这些调控政策和措施,有利于国内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从政策制定角度看,一些地方“半夜鸡叫”式的调控,显然属于被动的“应急反应”,难免给人仓促草率的感觉。如在一些地方,人们赶在调控政策出台前连夜签约,人为拉升了市场成交量,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市场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