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商博物馆里,停放着三辆有“中国第一”标签的汽车,分别是1998年拉开中国民营企业造车序幕的“吉利”、2000年成为“中国第一个女企业家造车”的“万丰奥特”、中国首款正式量产销售的纯电动汽车的“众泰”。
今天,当人们再次回首去总结浙江民企造车的发展路径时,也许是另一种心情:曾经筚路蓝缕丝毫不能掩盖今天的辉煌,曾经的失败也是今天成功的基础。
从叶文贵到李书福
怀揣梦想不愿服输
怀揣造车梦想的人,大抵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霸气和豪气,也带着一份韧劲,对认准的方向不会放弃,哪怕是失败。无论是叶文贵还是李书福,他们都属于这一类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没有认输过。
在浙商博物馆里,也陈列着叶文贵的电动轿车,尽管这只是一个红色玻璃钢汽车车架的壳子,但却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叶文贵如今已非常低调,这位比李书福、吴建中出道更早的“造车人”在投入1500万元之后,仍未能实现商品化,但其电动汽车研制道路却为后来者打开了思路、奠定了基础。上世纪80年代,当“万元户”还异常稀缺的时候,叶文贵已经坐拥千万资产,1988年开始研发电动轿车。
有报道称,叶文贵小时候,就已经会组装收音机了。到了初中,叶文贵的物理成绩出奇得好,老师上物理课用的那些模型,都是老师让叶文贵做起来的。事实上,在黑龙江上山下乡9年时间里,叶文贵就已经有了造车的梦想。叶文贵清楚地记得1989年秋,第一台四轮四座电动汽车试车成功时的情景。这辆汽车玻璃钢车身,一次充电需要一夜时间,一次可跑100多公里,这台样品车于1990年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证书,“这个在国际上也属于领先水平。”
和叶文贵一样想法超前的造车“狂人”还有李书福。
记者在李书福的老家临海采访时发现,至今仍有人记得当初乘坐吉利汽车时的场景。在临海当地政府机关工作的一位人士去见证了吉利的第一批汽车的下线。他告诉记者:“开始还没敢坐,有一次没车了就只好坐上一辆吉利车,结果半路还抛锚了,幸好简单处理了一下又能开动了。”说到当初的情形,这位人士称,当初确实并不看好,令他没想到的是后来吉利发展得这么快,产品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1982年,高中毕业后的李书福靠着一台照相机开始创业,当时他就是给人照相的。在造车之前的十多年里,李书福干过六七个行业的活,在摸爬滚打中积累的经验成为后来李书福造车的最大资本之一。
周围不少人都说,李书福能够在摩托车生意红火的情况下毅然选择汽车行业,甚至愿意为其倾家荡产,其实“与他敏锐的嗅觉与偏执的性格息息相关”。在李书福看来,当时的汽车产品价格太高了,有很大的机会,他坚信政策总有一天会放开,而在这之前他正好可以利用好时间研究汽车技术和建设造车基地。
从叶文贵到李书福,浙商造车梦从未断过。“浙商造车之旅,集中体现了敢想敢闯敢干敢于突破创新的浙商精神。自李书福率领吉利汽车成为中国第一家拿到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之后,有数十个‘浙商造’汽车品牌先后崛起,创造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历史上的多个第一,也让浙江成为中国拥有民营造车企业最多的省份,这些成就将进入浙商博物馆被人们所牢记。”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孙启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