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连续出现贬值,不仅外贸和投资界的人士关心,很多普通老百姓也对此十分关心:人民币会不会持续贬值?是不是要去换点美元保值?
放眼全球,人民币并非单边贬值,而是在全球货币市场多元复杂、升贬互现格局中的一个侧面而已。人民币“入篮”之后,越来越具有国际性,对稳定货币币值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专家指出,要辩证看待汇率变动,不必为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过于担忧。
“高估”行情正常回调
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挂牌价,10月24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7690,较上一交易日贬值132个基点。这也是继上一周下跌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再次下跌。业内人士观察,10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下跌912个基点,贬值幅度超过1.36%。
记者留意到,今年以来,美联储的多次议息会议均以“维持”利率不变收场,全球市场已被多次“放鸽子”。之前美元加息预期总是在冲高后回落,市场对美元加息预期已经被累加到一个相当高的阶段。随着12月份美联储议息会议的临近,美元加息预期被不断调高。浙江大学金雪军教授认为,美元加息将吸引更多资本流向美国,美国及美元区国家、与美元汇率挂钩的国家货币都可能走强,而非美元区国家或与美元汇率不挂钩的国家货币则会出现贬值的可能。
除了人民币“连跌行情”,包括代客结售汇、外汇储备和外汇在内的一系列数据也集体暗示,近期跨境资金流动压力增大。这一轮人民币贬值实际上也是对之前被“高估”行情的一次正常回调,在国内相对宽松政策和“入篮”利好驱动下走强的人民币回复常态,同时国际热钱也有所撤退。
在人民币的正常回调的同时,也需要更长远地看待人民币国际化。按照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国旺的观点,人民币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一定的冲击,但中国政府通过包括建立亚投行、人民币“入篮”等大战略逐步化解美元影子或影子美元的被动局势,人民币稳步国际化,既是中国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需要,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基石之一,因此扭转人民币贬值的预期,需要实施长线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政策。
固定思维需要突破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连续贬值引起了国内不少人的关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10月24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虽然贬值,但对欧元、英镑、澳元、新西兰元等货币却显示升值。同时,对日元等货币则出现了贬值。
人民币“入篮”之后,理论上可以成为所有国家的储备货币。采访中,有专家指出,对于汇率变动我们应该放弃过去自觉不自觉地参照美元的固定思维,现在人民币本身已成为全球五大支付货币之一,本身已经是被他国货币参照的对象,因此在看待人民币汇率上应更加豁达一些。
人民币对美元货币的贬值,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看。从美国国内看,作为重要指标的房地产数据转暖,9月份房地产数据超出市场预期。从国际看,欧洲央行在上周表示将保持相当程度的货币宽松后,欧元兑美元出现连续下跌。实际上,近段时间以来,美元对多国货币出现升值,并非单独针对人民币。数据显示,从10月1日至20日,美元指数累计上涨3%,受此影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普遍出现下跌行情,超过100种货币对美元出现不同程度的贬值。
在多重影响叠加之下,就人民币而言,对不同货币的升贬也不尽相同。这也反映出全球货币正变得多元,货币市场结构正在调整,而人民币恰恰是维持国际货币市场稳定的重要力量之一。
百姓不必过多担忧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外汇汇率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出国旅游、留学以及海淘等,但总体来说汇率变化影响不大,不必过于放大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影响。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出境游、海淘等对美元需求量不大的消费事项在兑换美元时影响不大。比如说9月底和现在相比,兑换1万美元相差为900多元,在一次到美元区的旅行中,汇率波动带来的差额其实影响并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