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监管要保持中立、不应该有明确的价值偏向,这是任何想培植长久持续的资本市场的国家都应该坚守的基本原则。否则,如果监管者带有明显的价值偏向,为了宏观政策或其它目的使股市多涨或者多跌,那么,监管者就不可能在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中保持公允,就会因为政策目的而偏袒一方,甚至鼓励、纵容非理性的投机行为,有意把泡沫吹大,制造市场危机。
我们常说:资本市场能比行政计划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这个结论当然有一个根本性前提,就是市场对资本的定价是准确的,资产的价格没有偏离基本面。价格是否准确之所以是核心,是因为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指南针,股票价格尤其如此。如果股价总是偏离或者经常偏离基本面、长期虚高,那么,就会催化过多的投机,把社会资源过多地往泡沫化的行业配置,造成巨大社会浪费,也会让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如果是那样,就还不如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由计委去低效配置。
监管部门在不断通过包括媒体、政策宣言等手段培植“慢牛”股市。而且,说是通过“慢牛”来增加企业股权融资的比例、优化公司的融资结构,借此打通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通道。官方不断表明的“慢牛”立场却使金融市场更加脱离于实体经济运转,使两者各自自我循环。原因在于,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实体投资的回报难以为继而且风险也高,而相比之下,在“慢牛”政策导向下股市投资短期回报更高,并且因为有政府护航使短期风险也低,当政策市的政策是如此明确时,几乎所有企业和投资者都只对股市感兴趣、对实体投资没有兴趣。政府越是干预股市、通过媒体和政策引导股市,股市跟实体经济就越会脱离。
也就是说,一旦政府有意主导制造“慢牛”,监管部门无法中立,会使股价日益背离基本面。一旦股价独立于基本面天马行空,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通道就不会畅通了。资本和实体就各玩各的。这也是为什么资本市场只有在监管部门相对独立中立的国家才发展得好,而在绝大多数国家股市一般都是昙花一现、难以为继。
从逻辑上讲,由政府培植的“慢牛”是一个悖论。如果大家都知道政府希望未来两年里股市涨50%,那么大家都会马上就买股票,可能两周或更短时间内就实现50%的涨幅。由于股市的高流动性,股票买卖行为和股价完全由预期决定,所以“有计划”的“慢牛”必然变成“快牛”甚至“疯牛”,“慢牛”就不可能成立。
今天中国股市面对的问题不是阴谋论者所指控的,而是由管理层的定位、媒体的炒作、监管部门不中立所致。资本市场当然可以带动创业创新,其具体贡献方式在于使那些不能流动的私人股权能够流动,并同时对公司的未来收益流做提前定价和变现,但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股权定价准确,是股价跟基本面挂钩而且不离谱。空中楼阁式的股市可以短期刺激创业创新,但那只会是昙花一现。所以,股市监管和发展还是要回归到三中全会决定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原则,正因为过去股市的监管和管理偏离了这一原则,才带来今天的挑战。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 陈志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