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是城市经济的活力之基与动力之源。特别在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杭州乃至浙江,中小微企业的景气程度,甚至具有经济风向标的作用。基于此,去年5月底,杭州日报联合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市发改委(服务业局)、杭州市创投服务中心等单位,共同推出“企明星成长计划”栏目。
如今一年过去,在“企明星”栏目推出一周年的时间节点,我们制作了“企明星”一周年调查问卷,希望借一年一度的集中梳理、总结、调研,了解杭州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它们成长了多少?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它们遇到怎样的瓶颈与难题?
一周时间,我们共回收有效问卷134份,其中118份来自“企明星”栏目的见报企业,还有16份来自关注微信公众号“投资者Club”(由杭州日报财经中心出品,微信号:A-moneymaker)的其他中小微企业。透过林林总总的调查数据,我们了解到杭州中小微企业的健康指数、生存环境、成长态势,并且从中窥见及感触到这个庞大群体在成长路上的喜悦及烦恼。
●呈现“百家争鸣”繁闹态势
“企明星”栏目侧重关注中小微企业中的一类愈来愈庞大的群体——科技创新型初创企业,这些企业或涉及科技前沿领域,或以新兴产业为创业切入点,或与时下最热的“互联网+”亲密相拥。
在“企业所处行业”这一项调查,不仅透露出这个群体“科技创新”的特性,更显现出了“百家争鸣”的繁闹态势。调查显示,134家参与调查的企业,涉及的产业类型非常丰富。它们除了以科技元素、互联网思维在旅游休闲、食品饮料、金融服务等传统领域掀起革新浪潮,还以高“智商”深度开启或介入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数据显示,产业类型占比排在第一位的是信息软件行业,占比13.43%,文化创意、物联网并列位居第二位,占比均为11.94%。
●科创企业迈入发展“快车道”
这是一群贴有“年轻”标签的企业。“公司成立时间年限”、“主创人员年龄分布”两项调查,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数据显示,成立时间1年的企业,占比高达41.79%,成立2年的企业亦占比不小,为16.42%;公司主创人员为“80后”的,占到61.2%(其中有22.39%为“85后”),“90后”亦有抢眼表现,占比7.46%。
尽管非常年轻,但它们的表现却令人刮目相看。调查显示,这些企业虽然入行时间不长(最长6年、最短1年),但业绩却“一路走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营业收入走高。37.31%的企业的营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0%以上;第二,员工数走高。71.64%的企业的员工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第三,开拓新业务的活跃度走高。46.27%的企业在原有主业基础上进行了多元化拓展。
●手握专利技术以“智”攻天下
作为科创型企业,最不可缺的自然就是技术。
去年底,陆港科技公司接受“企明星”栏目采访时,不过是一家起步不久、还未打开市场的企业,而现在已“拿”下交运集团、农行、交行等大客户。做到这些,得益于公司在技术壁垒的提升上毫不懈怠,半年时间,其自主研发的“自助售票设备和针式打印机”技术拿到国家专利,同时还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
像陆港科技一样,在打造技术壁垒方面下工夫、下本钱的企业不在少数。调查数据显示,58.21%的企业拥有专利技术,并且专利数量非常可观,其中,10.45%企业拥有6-9项专利,13.43%的企业拥有10项以上专利。数据还显示,公司在研发投入上也是非常舍得,64.18%的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营业额收入的10%以上。
●不少小微企业正为“钱”所困
由于中小微企业资源相对有限、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生存压力。那么,它们的压力又来自何处?调查显示,科创型中小微企业正为“钱”所困,一方面,公司维持运营需要花钱,成本支出压力挺大;另一方面,企业手头缺钱,但找钱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调查显示,企业成本支出的压力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人力资源成本,其次是技术研发成本,第三是渠道拓展成本。而要化解这些压力,就必须手头有充足的资金。然而,大多数企业主要还是依赖并不可观的自有资金(这样的企业占65.67%),其他找钱的方式也有,但想轻松快捷地拿到钱并非易事。以银行信贷为例,融资成本高、过程麻烦、耗费时间长、可获得资金太少等都是“拦路虎”,让企业们可望而不可即。相对而言,它们更喜欢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得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