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风靡“抢红包” 移动支付借势攻城略地手机上的钱来钱往 犯罪分子看了很是眼红
拿着手机抢红包,这几乎成了这个春节最流行的动作。为了礼尚往来发红包,一直没有在微信上绑定银行卡的小陈,也在这个红包漫天飞的春节里“沦陷”了。在这个羊年,支付宝和微信凭借着红包快速攻城略地,吸引了更多的新用户。
面对汹涌而来的红包,你是否毫不犹豫地输入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和相关个人信息。对于移动端交易的风险,你有足够的了解吗?
据中国银联发布的《2014年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在移动支付用户快速增长的同时,移动交易终端正成为犯罪分子的重点攻击目标。一些黑客甚至从假基站、恶意WiFi网络端等渠道获取用户银行卡等信息,借机发起恶意攻击。
移动支付去年增长134%
看着周围同事们忙着抢红包、发红包,中信银行杭州分行的贵宾理财经理丁志毅却没有加入。“一来我对新鲜事务习惯保持距离,二来我是个相对的保守主义者,第三方移动支付虽然很便捷,但是其中有很多我不了解的风险点。”在这个传统金融领域的资深从业者看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风险是相对陌生的,在没有足够了解其中的游戏规则之前,他不愿贸然进入。
不过,移动支付的大潮,正将越来越多人卷入其中。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短信、扫码、指纹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业务向传统支付结算方式发起了颠覆性挑战。据央行近日发布的《201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去年我国移动支付金额达22.59万亿,同比增长134%,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力、冲击力之大超乎想象。对比2013年数据,移动支付已经连续2年增长超100%。
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爆发式增长,移动支付业务更展示出了其不可估量的增值空间和市场潜力。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17亿,移动支付无疑是一块极具想象空间的大蛋糕。
微信与支付宝发起的这场红包大战,推动着移动支付更快地进行普及。而在全民疯狂抢红包的同时,在绑定银行卡或者在陌生的页面输入个人信息时,是否有过那么一点点担忧?
移动端正在成为新的攻击点
不管是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钱包,都在努力把用户体验做到更好。与传统金融工具相比,这些移动支付渠道显得更便捷更快速。但目前的移动支付手段是否足够成熟和安全,其背后潜藏的风险是否已经被用户充分发现,仍然有待验证。
据中国银联发布的《2014年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约10%的被调查者遭遇过网上诈骗,而以退款等借口骗取手机动态验证码的诈骗占比较2013年增加了11个百分点。该调查结果显示:在移动支付用户快速增长的同时,移动交易终端正成为犯罪分子的重点攻击目标。一些黑客甚至从假基站、恶意WiFi网络端等渠道获取用户银行卡等信息,借机发起恶意攻击。
记者发现,目前媒体报道的移动支付风险,目前大多集中在动态验证码泄露、银行预留手机号码被修改、手机中了木马病毒等方面。本报曾经报道过一起通过微信支付窃取银行卡资金的案例,杭州的金先生从未使用过微信支付,却莫名其妙被人用微信转走银行账户中的资金。经过调查发现,竟然是有人通过某些漏洞修改了他在银行预留的手机号码,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出的手机动态验证码都发到了别人的手机上。
注意信息保密做好安全防范
丁志毅认为,在移动支付方面目前已经有一些被报道的风险,但还是有很多没有暴露出的未知风险。消费者在使用移动支付渠道时还是应当保持戒备的心理,尽可能地保护个人信息,比如手机号码、动态验证码等,都是重要的个人信息,不能轻易泄露。
广发银行杭州分行有关人士提醒用户,持卡人在使用绑定的手机银行时要注意一些安全事项,比如.两到三个月定期修改密码,尽量避免长期使用相同的密码;注意保护自己的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使用手机银行的设备的安全,尽可能安装安全软件,及时升级设备的系统,并避免使用已经进行“越狱”、“破解”、“获取root”的设备操作手机银行,以防止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的危害;谨慎连接不明WiFi,防止被黑客恶意架设的“钓鱼WiFi”窃取个人信息,尤其要避免在连接公用WiFi或不熟悉的WiFi时使用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收到银行发送的动态验证码短信,切勿将验证码转发或告知他人,慎防不法分子诈骗。
此外,支付宝曾经发布一些网购安全提示,包括设置单独的、高安全级别的密码;使用数字证书、宝令、支付盾等安全产品;绑定手机,使用手机动态口令;使用支付宝快捷支付享受全额赔付保障;警惕假冒支付宝的虚假邮件,以免因为误点击邮件中链接或附件而中木马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