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苹果公司的日本官方在线商店停止了无锁版iPhone 6和iPhone 6 Plus的销售,除了日元不断贬值导致苹果售卖手机利润变薄之外,业内分析,另外一个原因竟是“黄牛太多”——大批的中国内地消费者,通过海外代购,只需花费国内行货iPhone手机2/3左右的价格,就能拿到一台三网通用的全新iPhone 6或iPhone 6 Plus。
这几年,“网购达人”们的目光逐渐由国内转移到了国外,各种方式的“海淘”逐渐兴起。每日商报和杭州西美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合作的第三十六期《消费大调查》,针对目前国内的海外网购消费作了调查,一共发放了问卷435份,回收有效问卷共计423份。
数据显示,有近半数(46.8%)受访者曾有过“海淘”的经历;消费者选择海淘最主要的原因是“海外商品监管比较严格”和“质量比较放心”,选这两项的消费者分别占了32.3%和27.8%。
而服装鞋帽(24.9%)、化妆护肤品(23.5%)和电子产品(17.5%)成为了受访者在海淘时,买得最多的三大类商品。
“买了一两次,我就有点陷进去了”
“这东西,要么别碰,碰了,你就别想停下来了。”在市区一家品牌装潢公司做室内设计的陈诚(化名),是一个名牌的追逐者,他用“上瘾”来描述自己“海淘时的心态”。
陈诚第一次“海淘”经历,还是10年前让在日本留学的表姐带回来的一台佳能数码相机。“折算成人民币4000多块钱,不过那个时候,只知道日本数码产品便宜,但究竟便宜了多少,完全没有概念,也没去细细比较。”
两年前,陈诚摸索着自己动手,从“美亚”(美国亚马逊)上购买了1台飞利浦剃须刀后,才让他意识到,国内专柜的哪些所谓的“超低折扣”是多么不堪一击。
“加上转运邮费和税点,也才800多元人民币,而国内同款的价格是1699元。买过一两次之后,我就有点陷进去了。”陈诚说,而在他的影响下,很多同事也注册了“美亚”和“EBAY”等海外购物网站的账号,开了双币卡,加入了海淘的大军。
商报的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中有近一半(46.8%)左右都有过海淘的经历,另一半人(50.6%)表示“虽然没有海淘过,但了解海淘”,仅有2.6%的人对海淘一无所知。
而在海淘过的受访者中,有31.7%的人每次海淘花费1000元-2000元,有28%的人每次花费500元-1000元。消费金额相比本报此前所作的国内网购调查时,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
陈诚说,实际上,海淘的商品价格与国内相比,打对折的比比皆是,有些商品甚至“根本不用去比较价格,看好了就可以直接下单”,“Levi's(里维斯)的经典款牛仔裤,折完20多美金一条,到手200多人民币,国内专柜的价格,相信大家懂。”
商报“您觉得海淘商品和国内同类商品价差最大的是哪一类?”这一项的调查中,近1/4的受访者(24.9%)认为是“服装鞋帽”,近1/4的受访者(23.5%)选择“化妆品及护肤品”,选择“电子产品”的人也占到了 17.5%。
“国内进口的品牌服装为什么贵?一些牌子在外国就是个大众品牌,放在卖场超市卖的,到了国内就摇身一变成为大牌,被摆上了专柜。”陈诚说,至于化妆品,到了国内,经过征税和中间商环节的加价,恐怕要超出商品本身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