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梦想,如约而至。
海洋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场“盛宴”,于浙江而言,不仅是未来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还提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根据规划,到2015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到202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2000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35%左右,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为海洋经济强省。
日前,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教授、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柳宏志博士走进本报《财经三人吧》新闻演播厅,畅谈浙江打造海洋经济强省,杭州如何把握机遇等热点话题。
【观点碰碰车】
A
海洋雄心
杭州拥有着“黄金海岸线”
吧主:杭州一直以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著称,虽有杭州湾出海口,城市本身却并没有蔚蓝色的海洋, 规划中期望杭州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浙江造海洋梦。那么,不临海的杭州有着怎样的海洋雄心?
徐剑锋:浙江提出海洋经济,而且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杭州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制造、服务业的中心,自身又是大都市,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对杭州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虽然杭州地域概念中不临海,没有港口资源,但杭州其实拥有着“黄金海岸线”,尤其是经济概念的海岸线。从产业结构上来说,海洋经济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其高端集中在二、三产业,海洋经济越发展,对三产的服务业需求越大,杭州恰好可以提供支撑。
以微笑曲线来看,这正好是产业链的两端,杭州最有优势,无论是研发、营销,杭州都最有优势。所以从资源上讲,杭州的确比不上舟山和甬台温,但是从科技、信息、资本来看,杭州则具有明显的优势。
柳宏志:浙江的海洋规划看上去与杭州无关,其实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无论是打造港航物流中心、打造船舶的修造基地、打造服务业的现代基地、资源能源的交易基地,还是旅游业及相关延伸产业,任何产业都有其产业链,杭州恰恰处于这一产业链的中游和上游。
例如杭州有海洋二所这样的国家级海洋科研基地,有生态技术、人力资源优势,这些都是产业链的高端;港口交易平台需要信息系统、要金融软件,涉及通讯、光电、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这些杭州都具备优势,在未来科研、教育、研发制造,生产制造,研发设计,物流,杭州都大有可为。
虽然杭州不靠海,但杭州是临海城市,有出海口,环杭州湾正是规划中“两翼”的北翼,杭州正好可以将其内陆腹地优势与海洋战略基地完美地结合,切割这一产业链,并找准价值链,通过海洋和内陆并举,从传统内陆经济走向海洋经济,打造杭州的经济强市,这对杭州是巨大的战略契机。
B
海里淘金
杭州具有整合各种资源的优势
吧主:我们总说新蓝海,海洋是未来。事实上,杭州的企业很早就开始了布局。浙江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之一后,对杭州来说将会迎来怎样的机遇期?杭州如何到海里去“淘金”?
徐剑锋: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未必能成为先发优势,只有资源整合才能更具竞争力,这个就是优势组合的问题,优势互补,才能在产业链中胜出。举个例子说,游客到普陀山等海岛旅游,但这些旅游线路的设计、规划、信息服务都是在杭州完成的,因为杭州具有整合各种资源的优势。
越往产业高端走,越能体现出杭州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杭州就处于这个比较高的平台上,宁波,舟山这些地方的海洋经济开发,都离不开杭州这个中心点,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杭州或许会比温州更强一点。
柳宏志:现在是资源整合时代,杭州利用科技、人力、信息、资本等资源整合自然资源,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比如我们在远洋捕捞上没经验,但我们可以投资它,这就是资源整合,通过研发设计、制造、装配,提高了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杭州的机会关键就是在产业链中。锁定什么作为新的增长点,应该思考这个价值链值不值得进去,如何把资源整合起来,实现共赢。未来是区域发展经济,杭州要通过占领产业链顶端来领导区域经济发展,让区域内各点都能找到各自比较优势,实现强强联合、协同发展。
打造长三角高端的现代服务业、临港物流业、船舶修造业,还有大宗商品的交易平台,杭州将自身的科技、人才、资本资源和沿海的自然资源相结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合作,这样才能实现跨行业、跨区域、跨组织、跨业态的合作共赢,打造一个强大的区域经济综合体,从一个小浙江进入了一个大浙江时代,这些都是杭州的机会。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
跳出有限的陆域空间,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财富,是浙江的必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