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记者 张帆 金梁 王凯艺)城市道路之堵,对于城市的管理者和出行者来说,是一道很难破解的命题。
7月初,本报刊发调查报道《城市治堵,你能做什么》,关注到杭城街头私家车载人率不到三成的现象,报道引起了各界人士的讨论。作为我省治堵的关键城市,杭州、宁波等城市又是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方法改善、破解私家车载人率低等问题的?
近日,本报记者再次采访了多个职能部门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寻求破解治堵难题的各种方法。
谁的路权
最应该保障
治堵应该更多顾及些行人及自行车出行群体路权
这段时间,杭州的中河路环城北路口上的中河立交桥一直处于部分封闭状态。这座上世纪90年代杭州最大的立交桥,20多年后唯一没有落伍的就是它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系统,从来没有拥堵过。而中河立交此前虽几经改造,却依然是杭州的一个堵点。这次部分封闭改造,封闭的恰恰是不堵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过的行人纷纷议论说,这次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又要给汽车让路了。
不仅是这次改造。这些年来,每逢道路改造,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汽车行车道在增加,自行车道、人行道则被挤到一边,甚至被挤成不足1米宽的“羊肠小道”。大量的人行道、自行车道上被划上了停车位,人们只能在车丛中腾挪穿插。
对于这个现象,交通管理部门直言不讳。省治堵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通过对众多大城市交通车流的分析,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通过小汽车出行比例只有20%至30%左右,却占用了70%到80%的道路资源,七八成选择公共交通和电动车、自行车、步行出行的人群,却缺乏足够的路权保障,资源分配不均。
这是眼下城市交通中典型的“二八倒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在现实中,少数的开车一族掌握着更多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掌握着相当分量的话语权,而非机动车出行人群的话语权相对较弱。因此,我们经常听到很多的“开车难”“停车难”,较少听到“坐车难”和“行路难”。
同时,各地在城市交通建设中,也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比较擅长的项目建设上,力图通过提供道路和停车等方面资源,加大供给,解决小汽车出行需求,解决小汽车的拥堵问题。
缓解城市拥堵,其实就是路权重新分配的过程。在采访治堵的过程中,不少交通领域的业内人士提出,治理拥堵还应该更多顾及些行人及自行车出行群体路权。
近年来,省内也有一些城市加大了这方面的重视力度。在上一轮5年治堵期间,宁波侧重的是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改造。新增公交专用道,在新建和改建道路中合理设置非机动车道,修建人行慢行系统,并打通非机动车道及慢行系统的“断点”以更具连贯性,方便自行车和路人。
怎样减少私家车出行
参考公交专用道,通过“HOV车道”鼓励私家车多载人
私家车出行问题,始终是城市治堵避不开的话题。
近些年,随着私家车的保有量逐年上涨,城市路面交通拥堵的问题日渐严重。短短十几年,我们就从自行车时代迈入汽车时代,以致于在很多方面尚未来得及做好充分准备。其中,大量空载上路的私家车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公共交通资源,就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如何来管控这些私家车?“我们曾经考虑过,采取一些不是特别温柔的办法。”绍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一位胡姓交警对记者说,很多人富裕了就开始买车,并无节制地使用汽车,治堵就用从汽车使用成本下手,国外经验中的交通拥堵费或提高停车费等方式,其实都是去抑制住公众对汽车的使用欲望,从而来降低交通密度。“当然,这些办法争议很大,一旦出台估计会被很多人骂。”对方说。
果然,有专家对这种方式并不认同。“经济学基本定律,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经济手段和价格杠杆很难起作用。停车是刚性需求,停车位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想靠提高停车收费来抑制机动车出行,非但目的达不到,反而变成硬涨价。”长期从事城市管理、城市交通管理研究的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伟强认为,提高停车费与加收交通拥堵费来限制私家车出行,这条路径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