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是国际上对良渚的认识。
我从2000年就开始给良渚遗址做总规,但是常常处在困境,到了2012年开始做申遗文本的时候,还是一片困境。
考古大家来的时候,有人问,能不能认可良渚是一个国家?他们都说不能,因为没有看到王,没有一个遗物能证明,这里曾经有个王。
但是,随着研究越来越细,交流越来越多,这些考古大家也认识到,良渚的整个社会形态已经足够复杂。
2017年,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邀请了三位考古大家来看良渚,我和他们在吃饭前有一个15分钟的交流,没有多少时间,但是非常关键。
在他们看完现场后,我问了第一个问题,整个良渚遗址价值分为四个承载要素:城址、水利系统、分等级墓葬、玉器,是不是可以?很快就达成一致,可以。
第二个,这三位考古大家很诚恳地对我说,最好不要用文明这个词,太宽泛,说不清楚,建议用复杂社会这个词语。
我马上求教了国内考古界的专家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他介绍我看一本书,是讲人类学的复杂社会的,所以后来我写申遗文本时就是以人类学的复杂社会为理论,而不是早期文明研究上流行的四要素,城址、大型建筑、青铜器、文字。
像青铜器和文字,良渚是肯定没有的,但是它有特别突出的玉器,不管是制作工艺还是精神象征,绝对是相当高的。同时,从良渚城址可以看出,规模远远大于同时期其它文明的城址。
定位有了,进展就很快了,理清之后差不多花了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
用更容易被理解的语言方式
来向世界介绍良渚
申遗文本,其实就是我们用申遗的语境,来讲述良渚,用更容易被理解的语言方式来向世界介绍它。
《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规划》也是我们负责编制的,它对良渚来说,是一个保护的基础,包括这次申遗,也是。
以后,对于良渚来说,怎样保护得更好,还需要考古工作继续深入做下去,毕竟良渚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化。良渚的保护管理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有很多工作需要深化,遗址的阐述工作也是重点,是今后要投大力气的。
良渚古城遗址 申遗文本共有15本
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文本,是递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申报材料,它就好比是一份有关良渚古城遗址最详细、最权威的“说明书”。
这一套“说明书”,厚重且详实。
整套共15本,都是全英文,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本申报文本,共370页,讲的是良渚的方方面面,比如考古研究和对比分析、遗产价值、遗产保护情况等;另外14本,足足有5330页,全部都是申报材料附件,分四个方面更详细地阐述良渚古城,分别是考古发掘学术报告、良渚古城遗址保护规划、良渚遗址管理的法律法规、图册。另外还有一个大图筒,里头是一张良渚古城遗址的特大地图。
良渚古城遗址,是以符合《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确定的世界遗产标准第三、四条,并具有较高的完整性、真实性,保护管理整体状况良好,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有6条,只要符合一条就可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专家认为,良渚古城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里很重要的两条,一是见证价值,二是典范价值。
见证价值,是说良渚古城遗址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可实证距今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可以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国5000年文明史提供独特的见证。
典范价值,是说它对全人类都存在一个示范意义。良渚古城遗址,代表着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而且已经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