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晚年”不尽相同 看杭州三户家庭的养老选择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3-19 09:03   

浙江日报(记者 童桦 张梦月 王逸群 霍翟羿)

编者按:养老,是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话题。“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2019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对养老问题的描述,一字一句扣人心扉。当前,我省老龄化发展态势迅猛,老年人口比例已高达21.77%。“今天,我们如何养老”的问题,已真切地扑面而来。连日来,本报记者在我省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人口最多的杭城展开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杭城老人的养老现状如何?对晚年生活有着怎样的期许?又有哪些难题需要破解、哪些做法值得推广?从3户老人的养老选择到497份调查问卷,我们努力为“幸福的晚年”寻找路径和注解。

不想给孩子和社会添麻烦

但最怕哪天身体撑不住了

潘根生老人。记者 姚颖康 摄

华家池34幢很难找,就连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人们,也说不清门牌号;但华家池34幢又很显眼,因为一问杭州首部加装电梯在哪,老人们都会遥指一处。去年,华家池社区联合多个部门,为老人们加装了电梯。作为本幢加装电梯的发起人,今年85岁的潘根生对自己的养老问题,从心态到生活方式都门儿清。

潘根生和82岁的老伴贺鑫从浙江大学退休后,仍一起住在这处90平方米的房屋里。最近几年,他俩不同程度地遭遇着岁月的侵蚀:自己两年前摔了一跤,伤了脊椎骨,听力也大幅下降;老伴糖尿病日渐加重,不仅视力越来越差,还摔伤了膝盖,整日与床相伴。两个儿子各自有小家要照顾,无法时时刻刻陪伴其左右。

这样的养老画像,其实是杭州大多数老人晚年生活的写照。“不是没有考虑过请保姆和去养老机构。”在自己卧床期间,潘根生聘请了一位住家保姆,但用他的话来说,“我们吃得清淡,她要多放油盐;我们喜欢安静,她睡觉打呼噜。”潘根生和老伴还发现双方生活习惯不同,但又不能要求对方也跟着走,彼此谨慎小心地相处着,“对她们来讲,这只是一份工作,做不到心贴心。”

眼看3个月到了,老人便辞退了保姆。儿子一看保姆解决不了问题,又向老人提出了去养老机构的建议。巧合的是,两位老人也在动这个脑筋。“我俩退休工资加起来每个月有1万多元,要住就住好一点的养老机构。”潘根生便拖着老伴赶往位于良渚的随园嘉树护理院考察。

“第一次去的时候,我们坐着地铁1号线到良渚,下了地铁还要转公交车,实在是太折腾了。”他回忆说,这家主打邻里型养老的机构以公寓形式出租,5年租金30万元,此外每月护理费大约在1万元左右。虽然护理院有两室一厅的独立空间,也有其他老人做伴,还有令人羡慕的高端老年食堂,但吃饭要排队这一点,让潘根生着实不自在。而有洁癖的老伴看到所有人的日常用品需集中摆放时,也摇了摇头。

“你们身体越来越差,万一出事呢?要不去医养机构看看?”儿子们三番五次来劝,两位老人又踏上了考察医养机构的路。“那边只能每天测量血压,定期把我们送去体检,但生病不是定期的呀!”潘根生对此很无奈。儿子问:“要不我让媳妇来照顾你?”老人们又说:“算啦,老人要求也多,自家人一样开不了口。”

两位老人决定不再折腾,索性在家看看报纸、读读新闻、听听音乐。身体相对硬朗的潘根生,自然担负起照顾老伴的使命:每天早晨6时,他先起床为老伴做早餐,随后骑车到菜场买菜,赶回家后再为老伴熬中药,紧接着烧中晚饭;午休后和几个朋友煲电话粥,到了晚上看看电视。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人不服老不行。刚退休那会什么感觉也没有,我也不安分,到处旅游。社区里住的都是我的同事和学生,找个伴散步也很方便。”潘根生回忆道,但当周围老人都爬上80岁时,社区一下子安静下来了,“串门的同事少了,楼上楼下的同事说没就没了,老伴身体越来越差,也不允许我离开她的生活范围;孙辈长大读书,儿子们也不可能时常来。”

社区老年食堂,倒是为老人们减轻些生活负担。不过,在潘根生看来,菜品单一、口味偏咸、米饭过硬都是问题,并不适合自己的口味。此外,社区里没有老年活动空间,晚年生活还是稍显单调。他说,哪怕有些简单的运动项目也好,“再有个医养机构就更好了,可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童桦 张梦月 王逸群 霍翟羿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潘根生回忆道,但当周围老人都爬上80岁时,社区一下子安静下来了,“串门的同事少了,楼上楼下的同事说没就没了,老伴身体越来越差,也不允许我离开她的生活范围。儿子一看保姆解决不了问题,又向老人提出了去养老机构的建议。通过理发,老何和许多老人都成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