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疏浚西湖的淤泥搭建出两个公园——樱花绚烂的太子湾和野趣横生的江洋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12-06 07:43   

改革开放40年 杭州有个变化你可能不知道

园文老专家昨讲述了一段西湖疏浚史

都市快报(记者 刘云 通讯员 斯金叶 宗圣凯 张梦思)

生活在杭州是幸福的,因为有西湖。

春夏秋冬,日升日落,我们在西湖边度过了一年又一年。但是,其实这些年来,西湖一直在“悄悄”改变,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有魅力。

这些日子,杭州市园文局一直在忙一件事,找老专家、老工人来口述历史,讲讲改革开放40年来,西湖边的大事记。

在昨天举办的口述历史会上,西湖水域管理处原书记、行政主任丁水根讲述了一段西湖疏浚史,向人们展开了西湖这些年来改变的大画卷。

新中国成立后

西湖进行过三次大疏浚

水深从0.55米变为2.27米

不少杭州人都曾去挖过泥、搬过土

疏浚是指为疏通、扩宽或挖深河湖等水域,用人力或机械进行水下土石方开挖的工程。

西湖的疏浚,自唐至清历代都曾进行,像白堤(约821年后)、苏堤(1089年)、阮公墩(1800年-1812年)等标志性的地名,都是各自年代疏浚工程的直接产物。

如果没有历代的疏浚、整理,也许西湖早就变成了田荡。

根据资料,新中国成立以前,西湖的主要疏浚工程有23次,其中间隔100年以上的有3次,最长一次间隔168年;20年以下的有7次,最短的是8年。

新中国成立后,西湖有过三次疏浚。

第一次是在1951—1958年。

那时的西湖,自清代后已有150多年不曾疏浚,湖底积了很多淤泥,长满水草,水深的地方也不过0.55米,游船开过去,湖底的脏泥都会跟着涌起来。

当时,同时参与疏浚工程的工人,最多时有七八百人。方法是用一艘链斗式的挖泥船,先在小南湖里挖,再靠人扁担挑、箩筐背,搬到南屏山脚下。

泥挖到了1955年秋冬天,天气连续干旱,西湖里水都干了,杭州赶紧发动市民和郊区农民一起来帮忙,到西湖里义务干活,先后有4万多市民参加了挖泥、运土。杭州还让全市的竹器作坊帮忙,集中人力,赶制了三样工具——簸箕、扁担和脚手片。

簸箕和扁担用来背土;湖底泥水多,万一人陷进去,可以用脚手片来挡一挡。还有铁锨、铲子,都是帮忙的人家里自带的。

一直到了1958年,第一次西湖疏浚才全面竣工。

这一次,杭州总投资454万元,挖掘、清除淤泥720.88万立方米,疏浚前平均水深仅有0.55米的西湖,疏浚后水深增加到了1.8米,蓄水量也从30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了1018.8万立方米。

这次疏浚规模之大、挖湖之深、出土之多,为西湖历史之最。

第二次从1976年到1982年。

时光往后推移近20年,淤泥又一次积了起来。当时好多杭州人也赶着去帮忙,好多人穿着西装、高跟鞋就跑了过去。

有家专做丝绸围巾的公司,一下子捐了3000米真丝绸缎,让来帮忙的人,扯布,做成旗子、围裙、围巾。

娃哈哈老总宗庆后也很积极,捐了好多T恤、方便面,还有蛮多人喜欢喝的娃哈哈果奶。

第二次疏浚,挖泥都靠机器了,帮忙的人就在湖面上清理垃圾,叫“保护西湖绿色行动”,一共清挖淤泥18万方。

第三次则是1999年开始的西湖综保工程,到2003年结束,清挖淤泥340万方。

已经疏浚两次了,为什么还要第三次?

丁水根是第三次疏浚时的指挥部副总指挥,负责疏浚工程实施。他说,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西湖上游的长桥溪、赤山溪、龙泓涧、金沙涧四条溪流,带下来大量淤积;二是,当时的西湖湖底,有大约50厘米浮泥层和软泥层,俗称“香灰泥”。风浪或者船舶一搅动就会浮上来,其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在水中释放,对西湖水质的影响很大。

所以,第三次西湖疏浚,势在必行。

推荐阅读

杭州孕妇小区坠井身亡 究竟是谁的责任

杭州今天入冬 气温即将“跳崖”周六最低温仅0℃

12.8公里长的将军岭隧道昨贯通 金台铁路预计2020年通车

从“万人摇”到“零门槛”良渚新城板块,真的凉了?

电动车在隧道里“横行霸道”该怎么管 别等发生事故再后悔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刘云 通讯员 斯金叶 宗圣凯 张梦思  编辑:高婷婷
返回
花港观鱼、柳浪闻莺越变越大太子湾公园“横空出世”江洋畈生态公园也被搭建出来西湖第一次疏浚,挖出淤泥720万方。从1999年至2003年,第三次疏浚工程共清挖淤泥约340万方,平均水深达2.27米。到了2010年,建在西湖淤泥上的江洋畈生态公园,正式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