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挑战18年,时代在变迁,学生观念大不同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8-22 07:40   

浙师大“50元,在陌生城市生存15天”暑期活动已有18年,700多位学生见证社会变迁

这个暑假,浙江师范大学,21岁的大二学生洪守杰和他的队友们一共36人完成了一次生存挑战:每人50元,在深圳生活15天。

17年前,他的学姐,20岁的屠佳和自己的队友,在深圳完成了同样的生存挑战。

从金华到深圳,当年的屠佳乘坐的是绿皮火车,开了一天一夜;洪守杰的速度要快很多,动车,10个小时。

在深圳的15天,洪守杰每天坐地铁、公交往返于工作地和住处,单程1个小时;17年前的屠佳则是每天步行40分钟。

50元的生活费,洪守杰的队友,在半个月内,最多的结余了700多元;而屠佳结余差不多200元,当时,这个数字在队友中已算巨款。

浙江师范大学一直在做一个叫做“生存训练“的活动:50元,在陌生城市生存15天。每年一次。到今年为止,已经进行了18年,先后700多位大学生参加,对多数参与者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深入地接触社会。

交通越来越便捷,城市越来越大,50元能买的东西少了,但找工作的手段越来越多。

18年来,这700多位学生的体验,也见证着社会的变迁。

找工作,从扫街到互联网

37岁的屠佳,如今是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1999年,她在浙师大读法律专业,参加生存挑战时,她大二。

“硬座,一个晚上,以前我从没坐这么久的火车。“汉语言专业的陈仁伟是屠佳的队友,如今在浙江师范大学保卫处工作的他对那趟绿皮火车印象深刻,“我们铺上报纸,睡在过道上,硌得浑身疼。”

15天的住宿、餐费都要自己负担,而他们的生存基金只有50元钱,这意味着一到深圳,立刻要找工作。

“那时,网络还不普及,手机也不能上网,找工作全靠扫街,看哪家店门口贴了那种招工的红色纸条,就进去问。”屠佳那个时候感觉,自己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差不多。

和学姐不同,洪守杰今年在去深圳之前,就潜入了当地高校大学生发布兼职信息的一个QQ群。“这种群更靠谱。”洪守杰早早搞定了一份做家教的工作,保证了基本的生活,到深圳后,他极力去寻找的是自己的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

比洪守杰早一年参加生存挑战的戴靖浩,当年去的是昆明,他在大量求职网站上投简历,到达昆明后,一家家去面试,面试七八家后,最终在一家培训机构找到工作。

“我们那批,很多同学都会利用网络找工作。”不过,戴靖浩说,这种求职网有一个问题,信息真假难辨,很浪费时间。

时代变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扫街的屠佳,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商场里发传单。这是当年生存挑战的学生们做的最多的一份工作,除此之外就是在小餐馆端盘子、洗碗。这样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门槛低,对急需生存的大学生们来说,是不错的选择。当时在深圳图书馆发传单的陈仁伟记得,发一天传单的工资不到30元。

10多年过去了,在以后几届中,发传单这样的工作依旧有人在做,但已不是主流。陈仁伟的学弟学妹们开始娴熟地运用互联网+。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吴朝香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浙师大“50元,在陌生城市生存15天”暑期活动已有18年,700多位学生见证社会变迁这个暑假,浙江师范大学,21岁的大二学生洪守杰和他的队友们一共36人完成了一次生存挑战:每人50元,在深圳生活15天。比洪守杰早一年参加生存挑战的戴靖浩,当年去的是昆明,他在大量求职网站上投简历,到达昆明后,一家家去面试,面试七八家后,最终在一家培训机构找到工作。蓝詹宁的队友、体育教育专业的戴靖浩在一家培训机构找到了一份篮球教练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