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挑战18年,时代在变迁,学生观念大不同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8-22 07:40   

如今在浙师大读大四的蓝詹宁,2017年去昆明参加生存挑战时,她和队友们做起了微商。她们在微信上开了家微店,卖昆明特产:鲜花饼、干花。出发之前,蓝詹宁就和金华的快递公司谈好价格,她们将货统一发到学校,再由学校的同学分发邮寄。

“这样比一单一单从云南寄省邮费。”蓝詹宁到昆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筛选合适的商户,“要味道好,价格不高的。”10多天下来,蓝詹宁的小店赚了1000多元。而在经营微店之余,她还有时间做文员、调查问卷发放等多种工作。

蓝詹宁的队友、体育教育专业的戴靖浩在一家培训机构找到了一份篮球教练的工作。培训机构中的学员人数超出戴靖皓的想象,“非常火爆,一个班最多就有40人。”

作为篮球教练,戴靖皓的薪酬不错,每天200多元,生存挑战结束后,他结余了1700元,成为队伍中的“赚钱小能手”。

和十多年前的学长学姐们比,时代给戴靖皓他们带来了更多机会。

时隔17年,两批学生眼中的深圳

2001年,第一次去深圳的屠佳对那个城市印象极佳。

“那个时候,在那里生活、工作的人都对未来满怀期待,就是那种,我只要努力,就会生活得更好的感觉。”

屠佳发传单的地方是一家美容院,在里面工作的女孩,大多都是从外地到深圳谋生的。

“一起吃饭的时候会聊天,我印象很深,一个姐姐说,在这里,只要你有手有脚,愿意学,就有一席之地。”屠佳记得,对方还说,“我刚来时薪水很低,但现在已经可以养家了。”

和陈仁伟一起发传单的还是两位从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来深圳创业,对未来有很清晰的规划,但初来乍到,要维持生计,也是先从发传单做起。”

除了发传单,屠佳最后还找到了一份家教,给一位小学生教英语,对方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想找人看管一下,顺便辅导下功课。

“小孩子的父亲也是从外地到深圳的,当时是在一家公司里做保安的负责人,每个月收入七八千元,后来在深圳买房定居。”这让当时读大二的屠佳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总之,不像现在这么焦虑。”

17年之后,同样是第一次到深圳的洪守杰,和当年的学姐一样,对这里印象极佳。

“城市化程度非常高,我做家教的地方算是一个城乡结合部,但地铁可以到。”

洪守杰给一位初中男生做全科家教,男孩的父亲同样是外来创业者,在深圳经营一家公司。“他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注重全面发展,会经常叫我教口语,不强迫孩子把作业写完,如果懂了,可以不写。”

洪守杰曾去对方的公司里参观,那是当地的工业区,“我是温州人,我爸也是自己办厂的,但到了那个工业区,我觉得他们的厂房真的是非常规范。而且听那位叔叔讲他的经历,感觉深圳是个特别包容的地方,你有本事,就能在这里发挥出来。”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吴朝香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浙师大“50元,在陌生城市生存15天”暑期活动已有18年,700多位学生见证社会变迁这个暑假,浙江师范大学,21岁的大二学生洪守杰和他的队友们一共36人完成了一次生存挑战:每人50元,在深圳生活15天。比洪守杰早一年参加生存挑战的戴靖浩,当年去的是昆明,他在大量求职网站上投简历,到达昆明后,一家家去面试,面试七八家后,最终在一家培训机构找到工作。蓝詹宁的队友、体育教育专业的戴靖浩在一家培训机构找到了一份篮球教练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