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桌一信,感动了亿万观众。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央视高分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吧。
但现在,在杭州,不用打开电视,在地铁站内,就能体验到“见字如面”。
巴金、曹禺、季羡林、刘江、刘绍棠、路遥、顾随、马识途、沙孟海、邵力子、吴冠中、杨绛、臧克家、张兆和等14位大师的14封亲笔书信,正在杭州地铁1号线滨和路站的地铁公共艺术馆内展出。
地铁站内的公共艺术馆
前天,李女士刚进地铁滨和路站,就被站厅内的地铁公共艺术馆吸引。
“小小一个亭子,走过去才发现那就是一个宝库!”李女士说,公共艺术馆的墙上挂满了名人信件,有巴金、曹禺、季羡林……“没想到我们的地铁站那么有文化。”
昨天下午,我们来到滨和路站。站厅内人来人往,步履匆匆。许多人都低着头刷着手机。在站厅中央,一个五六平方米大小的展位很显眼,展位上写着“地铁公共艺术馆”。
整个艺术馆看起来像只“蝴蝶”,共有16面墙,其中14面都挂着一幅信件,用玻璃罩着,在灯光的照射下,信上每个字都很清晰。
有的信件写在老式的信纸上,有的写在白纸上,还有的甚至还有写在便笺上,都是很普通的私人信件。
不过,看看信件落款,巴金、曹禺、季羡林、沙孟海等,每一位都耳熟能详,而细看内容,他们信里讲述的家长里短,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沙孟海为生病的妻子担忧
季羡林鼓励学生成为作家
巴金希望拿回《家、春、秋》原稿删改
在这些信件里蕴藏着许多过往、故事——
在20世纪书坛大家,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写给林乾良医生的信件中,可以看到他对妻子深沉的爱,以及对于妻子疾病的焦急和担忧。
沙老的信封上,写着“枪杆巷大和弄”。“枪杆巷”就是现在的孩儿巷。在1966年,孩儿巷改名为枪杆巷,1981年重新恢复为孩儿巷。
有一封杨绛先生给翻译家戴侃夫妇的回信,从信件落款1999年4月,正是钱钟书先生离世后四个月。
信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感谢戴侃夫妇的慰问,以及感谢他们献给钱先生的挽诗。最后留下了家里的电话,以便今后联系。
虽然只是一封很简单的信件,不到100字,但看着十分感人。
语言学家、文学家、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季羡林,在收到学生对“前路迷茫”的倾诉信件后,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鼓励学生成为作家,并且教育他要古今兼通、中西兼通、文理兼通,勤奋治学,勿走捷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