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人在老年食堂用餐。 本报记者 霍翟羿 摄
“今天的菜不错啊,有卤鸭儿,我家老头子就好这口。”“这里的菜烧得越来越好了……”7月10日中午11时不到,杭州市下城区王马社区老年食堂已是一副热闹景象,面积达160多平方米的食堂,来吃饭的老人排起了长队。很难想象,就在半年前,这个老年食堂还门可罗雀,最少的时候一天用餐者还不到10人。
从遇冷到爆红,王马社区老年食堂的“重生”,得益于一次“盯牢不放”的调研。
今年3月,在下城区的蹲点调研活动中,有居民反映:社区老年食堂办得不好,老人吃得不“落胃”。听到这个意见后,下城区委主要负责人当即主动领办了老年食堂提升这一项目,并随即开启了“钉钉子”模式——短短一个多月,他八入社区,和社区干部、居民一起边讨论对策边抓落实。
如何让大家吃得舒心?工作组刚开始调研,食堂的整体规划就明确下来:必须想办法拓宽店面、自建厨房,早餐中餐晚餐都要供应,让居民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如何让大家吃得放心?第二次调研,工作组提出组建由居民代表组成的食堂监管委员会,全程参与监督食堂日常运营中的食材新鲜度、食用油质量、菜品定价等。
实现持久经营的门道又在哪里?工作组特意去周边街道考察取经,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把食堂沿街店面改成小吃店,“一厨两用”,用经营店面取得的利润来支持老年食堂的健康运营。
细节上也要精益求精。从油烟排放通道的设置到就餐桌椅的高度,甚至连一块“王马社区老年食堂”的招牌,工作组都考虑得很细致:“可以让社区里爱好书法的老人来题写,让大家更能体会到这是‘自己的食堂’。”有工作人员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