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杭州交通 要从国际、国家、区域、城市多个层面多个维度来布局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4-15 07:35   

只有乘客对轨道交通有信心

才能保证客流量 促使轨道和物业合二为一

何家华(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中国内地物业总经理)

香港运营轨道231公里,一共10条线,一天850万人次。

香港93个站点中,物业开发了47个站点,有住宅、酒店、公寓,当中13个项目长期持有商场。

对乘客来说,进入地铁站是起点,出地铁站不是终点,轨道交通无法到达每一个地方,必须有接驳交通,在设计时,交通枢纽除了地铁、轨道、巴士,还有出租车,从出了地铁到其他交通工具换乘的距离不能多过500米,用最短的距离达到换乘的效果。

香港站的交通枢纽,怎么处理跟地面交通,或者说人流的关系呢?

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人流和车流分开。人流通过空中连廊,人从上面走,车从下面走,主干道不会产生拥堵,但是进出也比较方便。车站和上盖物业无缝对接,可以直接从商场到办公楼,也可以直接到住宅。

我们希望达到最终目的是什么?以轨道站点为核心,通过地面交通换乘,结合物业开发,来确保所有乘客出行的时间。只有把乘客的出行时间保障了,固定了,他对轨道交通有信心了,客流量才能达到非常大的效果,才能最终促使轨道和物业合二为一。

西湖景区要以慢行交通为主

再增强特色游览交通

宋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西湖景区的交通问题,从表象看跟城市一样,最大的感受是堵得特别厉害。

细究原因,西湖景区近60平方公里,管辖道路55条,总长70多公里,控制信号灯路口20个,范围不大,却容纳了三种类型交通,过境交通、景区内部交通、到发型交通。

工作日,景区以过境型交通为主,双休日和节假日以内部交通和到发型交通为主,交通呈现区域性、时段性和集中性特征。三种类型的交通在景区内混合存在,诉求各不相同,需要分析拥堵成因,分别提出相应策略。

目前,如何改善景区交通问题,有许多观点,如建设局部下穿隧道、坚持景区内慢行交通、增收交通拥堵费等。这些措施是否有效,还是应该回到交通运行和不同类型的诉求来评估和论证。

我认为西湖景区的交通规划,要遵循以下规则——

第一,实现景区和城区交通统一规划,实现两者最佳结合。

第二,交通组织与资源价值的统一组织。在这样高品质的特殊空间里,在一个能象征杭州的地域空间里,很显然要以慢行交通为主,再增强游览交通的特色。但现在问题是,特色的旅游交通、公共交通不够发达,私家车显然进入景区更为便利,已成为我们的一种依赖,不但增加了景区负担,很有可能也让我们达不到理想目标的追求。

第三,完善换乘系统。此前我们布局了很多旅游集散换乘中心,但因为系统性、体系性没有完全建成,数量和规模无法很好发挥效果。

还有一点,换乘中心在风景区外,建设和管理需要景区和城区的相互协调和优化,所以,如何真正实现绿色、一体、无缝的衔接,应该是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

长三角各城市之间有竞争

但更应该合作共享

郎益顺(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副院长)

长三角是我国最发达区域,可能各个城市之间有竞争,但我更希望强调的是一种合作,一种共享,我们面向全球要有足够的体量。

比如上海,其实现在空间也是有限的,有了虹桥机场、浦东机场,空间也不太可能再有更多扩展。

这种情况下,杭州机场也好,南京机场也好,不单单是我们自身担当起国际开放的责任,同时还要担当起上海溢出的功能。

同样道理,我们很多的中小城市,在高铁时代到来以后,它的这种发展其实跟我们南京杭州这样的中心城市之间,是应该很多互动的,是双向的,应该说发展的机会是共同的。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周丹红 刘云 摄影 江玥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