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季到了 老师傅们备足了配料和装备再战江湖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3-11-15 06:31   

记者 朱丹阳 摄

“眼熟,眼熟,肯定是老顾客咯!今年打算再做多少斤?老顾客好优惠的……”兰溪人于师傅,跟两年前比,肚子鼓了,头发少了,热络地递过来一支利群烟,一拍脑门:“哎哟,想起来了!你是快报记者,前年给我拍那么多照片。报上一登,我们每天早上6点忙到晚上10点多。三个月总共灌了8万多斤香肠。呵呵呵,赚的钱?不多不多……”

闸弄口农贸市场正在装修,灌香肠的摊子开在大门外面,只点了一盏节能灯,显得有点冷清,照得于师傅脑门锃亮。

2011年11月9号,听说于师傅做的香肠特别香,我们就到闸弄口农贸市场看了看。那段时间,瘦肉精、地沟油、毒豆芽、染色馒头……出现蛮多,大家都特别关心食品安全问题。

于是我们给于师傅配了一个应景的标题:《来肉加工 去年他当着客户面做了5万多斤香肠 他试图解决大家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2011年11月10日热线新闻曾报道)

两年过去,于师傅和老婆徐大姐带着调料、白酒、香肠机,回到了闸弄口农贸市场。

带了5000斤高粱酒,都是自家酿的。香肠机4台,是于师傅定做的,还有盐、白糖和味精这几种调料,想吃川味的就加辣椒,有糖尿病的可以不放糖。做香肠的方法,还和以前一样,“味道也和从前差不多”。

调料的比例,于师傅仍旧保密:“比例是秘方,不说。”

“今年每斤肉收5块5加工费,比之前贵了5毛钱。”于师傅说,“我们两年没涨过价了,今年没办法,房租、水、电都贵了。”

“我今年41岁,老了老了。”徐大姐绑好围裙,用大脸盆搅肉调味,原来的长发剪短了,平添几分干练,眼角添了几道皱纹。“儿子读小学二年级,已经不用接送。女儿今年考大学,成绩还不错,我们想让她考到杭州来读书。”聊起孩子,徐大姐就笑得合不拢嘴。

11月7日刚把摊子搭起来,当天于师傅就做了240多斤香肠,来的都是老顾客。昨天一天做了450多斤,大概七八位客人。

傍晚6点多,趁着生意不多,于师傅倒了一杯白酒给我尝,50度的高粱烧,入喉火辣。“头几天生意差点没关系。只要老顾客知道,我回来杭州了,明天肯定又要排长队。”于师傅自信满满:“今年我姐姐、弟弟、外甥都会过来,10个人帮工。打算做10万斤香肠,其实也许这个数字还是保守了,可能会更多。”

做香肠的成本和利润,于师傅也没细说:“至少每斤净赚1块钱是有的。主要是摊位费涨起来了,半年不到要1万8,涨了多少不好讲。”

小摊后面停着一辆比亚迪越野车,是于师傅去年买的。“我们存了点钱,有打算买房子。你说是杭州买好,还是金华买好?金华1万块每平方米的房子,蛮高档了嘞。”

聊着聊着,客人忽然多了起来。家住南肖埠的马大姐,在超市买了6斤后腿肉,专门赶到闸弄口做香肠。

“今天不用排队啊,真好。”马大姐说,于师傅做的香肠比较软,咸甜适中,适合自己的口味:“前年、去年我都来的,肉贵了,前年大概11块一斤,现在13块多一斤。”

舟山人王阿姨也来了,带了10斤夹心肉,细心叮嘱:“味精一定要少放哦!”

调味、腌制,要等半个小时,听说于师傅想买房子,王阿姨来了兴趣:“前年我来做香肠,女儿刚刚毕业。去年这时候,已经结婚了。今年喏,我外孙10个月大,我家、女儿女婿、女婿的爸妈,一起凑钱,买了套学区房……”

看这边聊得热闹,许多买菜出来的人,都来和于师傅打声招呼:“等过几天再冷点,我也来做10斤,先去买好土猪肉……”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陈健 刘云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