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家坞周恩来总理纪念室。李忠 摄
杭州人有多爱喝茶,很难一言概之。
周一上午9点,梅家坞村的户外茶局已经摆了起来,茶水喝过三道,牌也打了好几把。
虽说这个城市有无数可以喝茶赏景的去处,梅家坞却是游客和杭州人心中的朱砂痣,一份难舍的情结。
梅家坞人说,这样的知名度与一个人的到访很有关系——50多年前,他前后来过梅家坞五次,喝过这里的茶,赏过这里的景,抱过这里的娃娃,为村里的十年发展规划出过点子。
他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他和这个村子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梅家坞人口口相传。从1957年起,周恩来总理把梅家坞作为指导全国农村工作的联系点,五次到梅家坞调研、指导生产和建设工作。1991年,为了纪念他的到访,也为了体现当时我省提出的“富而思源、富而思进”这八个字,梅家坞人在村里筹建了梅家坞周恩来总理纪 念室。
“1991年3月左右,我们开始收集资料、走访村民,纪念室早前是村大队接待室,也是当年周总理每次来梅家坞必到之处。你们现在看到的实物陈列,包括桌子、椅子,都是当时用的原物,保存得很好。”
翁广银,梅家坞村前任支部书记,参与过纪念室的筹建工作,在年少时见到过周总理。已是62岁的他可以报出每一次周恩来总理来梅家坞的时间,以及那些曾经来过这里外宾长长的全名。1991年开始筹建的梅家坞周恩来总理纪念室于1993年开放,为两层木构建筑,是清末民初时期的民宅,江南小四合院风格。馆内白墙、灰瓦,所有梁柱被漆成朱红色。展厅设在一楼,成列了周总理曾用过的红木桌椅,来访时拍摄的84张照片以及34件实物,纪念室院子中央矗立着周总理半身塑像,纪念室大厅还悬挂有周总理与梅家坞村干部座谈的巨幅照片。
“周总理第一次来梅家坞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学生,后来见过他两三次。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他来到梅家坞小学看望我们,大家排着队,在操场上远远地看到他,总理人很消瘦,他穿着深色的中山装,很朴素,也很和蔼。当时,总理来到学校,反复交代工作人员不要打扰学生上课,所以他并没有走进课堂,而是站在窗边,听听我们的读书声,看看大家。”
纪念室内有一个实物场景,模拟了当时周总理透过窗户观看梅家坞小学上课的情景。时过境迁,当时的小学生翁广银也已是花甲之年,他再次坐进了当时的课桌,看着照片上的总理。
周恩来和梅家坞的故事,龙井茶是永恒的话题。村里人说,一杯龙井茶,看出了总理的做人态度和对农户的关怀。“我们搜集和整理纪念馆资料时,村里的沈顺招老人说了一个细节,当年,周总理曾经陪同斯里兰卡班达拉奈克夫人来到大队接待室,作为当时的双手采茶能手,沈顺招向贵宾们介绍了采茶的技巧,她记得,当时总理喝完了茶,还把茶叶嚼了嚼一并吞了下去。”
翁广银说,沈顺招老人生前一直跟村里人说,这个细节让人感动,周总理懂茶,周总理为人节俭、朴素。与之相关的茶故事还有很多、很多。1958年,周总理单独来到梅家坞,与合作社干部代表一起座谈,会议上,他说:“梅家坞能种茶的地方尽量种茶,因为茶叶常年碧绿,种茶本身就是绿化。既美观又能增加收入,再好也没有了。”周总理走进大队接待室,还与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制定了梅家坞发展的十年规划。周总理来到村里的炒茶工厂,观察茶叶筛选机……这些回忆,梅家坞人留在了纪念室,挂在了墙上,也挂在了心里。
如今,这个闹中取静的纪念室是村里人经常散步的地方,穿过红火的农家乐和茶馆,村里人会时不时走进来,看看展品,看看照片。偶有游客发现,会惊喜地走进去参观,馆中的登记册上证明了这一点,上面写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留言。一位陕西来的大学生在登记册上写道: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