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方志办是个边缘部门,很多人甚至都不知机关大院存在这个单位。但大学毕业时,汪志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地方志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志书是地情书,又是一地的百科全书,没有扎实的业务,不可能做好修志工作。从事地方志工作的人,不能不了解地情。为做好地方志工作,汪志华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在他办公室里最多的就是书,就连沙发、窗台、地板上也堆满了书。“做好地方志工作不能仅局限于读几本方志有关的理论著作,要大量阅读其他领域的书籍。越界读书,思想才不会狭隘。”
没有“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治学勇气,要编好志书,无疑是天方夜谭。因为勤奋和专注,汪志华很快适应了萧山的地方志工作,逐渐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参与了《萧山市志》《萧山年鉴》《萧山记忆》等书刊的编纂工作。他在萧山区重要文化工程——《萧山市志》的编纂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开始他作为《萧山市志》协助总纂始终坚持创新理念,提出在志书中引入“注释”体裁,在实践中丰富注释功能,大力推行边注。《萧山市志》2014年出版后,《光明日报》发表书评指出,对注释的创新运用是《萧山市志》在学术上的两大创新与突破之一。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等多家海外收藏机构都收藏了《萧山市志》。
“仅知道一点方志编纂知识还不够。志书是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志书是地情书,做好地方志工作的根本在于不断深化对地情的研究和认识。”汪志华关注地域社会研究,力求用新史料、新观点解读萧山历史。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目——以萧山桥亭村为个案的村落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说:“虽与清苦、辛苦、艰苦作伴,但我享受地方志工作带给我的苦和乐,希望能为萧山的地方志工作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