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乡愁”地标
太阳公社的新地标,是鸡棚下风口的猪棚。
这个看着“怪异”的通透轻竹建筑,出自华人设计师陈浩如之手,并参加了去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和北京设计周——现在来公社的游客,一定会去这个猪棚转转,以及看看天天游泳的黑毛猪。
猪棚是陈浩如发动当地老年人一起做的,原因是需要他们在茅草工艺上进行指导并加以完成,“铺茅草,事实上变成一个当地村民的party(派对)。工人都是当地的农民,茅草、软石、轻竹这些材料,也是山里的。”
余虎旺是公社里的养猪人,他对这个四面透风的“猪棚”,也一直心存好奇,“换作我们以前养猪,一定会造个房子什么,又脏又臭,怎么还会想到让猪去游泳呢,现在这里有很多人来,他们都觉得这个猪棚,好看!”
猪棚的原址是村里的一片竹林,竹林被砍下之后,又被充分利用到了猪棚之上。在此前的华尔街日报创新沙龙上,这个案例被陈浩如拿来演讲,“我们把竹林砍了之后,就在这儿修建,对农田没有任何的破坏和改变。正因为需要村民一块做,所以就形成了一种共同建筑的过程。事实上,村落是文化传承最后一个宝藏。”
换句话说,崇尚自然法则的太阳公社,重新在双庙村塑造出一种农村看得见的“乡愁”,而这种“乡愁”,被参与修建的村民欣然接受并引以为豪,又吸引外面的观众们纷至沓来——在太阳公社5月6日的官方微博上,是这么记录的,“今天北欧、东盟官员学习班的同学来到太阳公社。从接待中心到猪舍5公里的路,学员们边走边玩了3个小时。据说这是他们最有内容、最有意义的年度旅行之一。”
一年15万元,够不够?
去年帮忙养鸡的社员罗阿姨,收入大概是2万多元;现在帮忙打短工养猪的余虎旺,每天的工资大概是100元……
像罗阿姨这样的社员,双庙村有40多户;像余虎旺这样的短工,双庙村有上百人。在春耕秋收时,他们一起出工、一起收工,他们口袋里的收入,逐渐与打工持平,并呈现赶超之势。去年,双庙村农民从太阳公社中增收了600万元,户均增收1.3万余元,而再往前一年,双庙村的人均收入,仅为1.6万元左右。
就在2013年11月陈卫流转土地之时,曾经问了村民一个问题,“当我们的收入一年有了15万元时,你们觉得够不够?你们的孩子会回来吗?”
留在双庙村上了年纪的村民们,从来没有被如此“煽动”过,而事实上,陈卫也带着他们,正朝着这个目标在这片土地上努力“深耕”——太阳公社的消费社员,现在已经超过了170户,遍布上海、杭州等地,而他们的年费,在1.6万元和3万元之间不等——很多人愿意付这个年费,是因为觉得,太阳公社的农产品,“是慢慢地生长的,不反季节,不快速生长,会有虫眼”。
太阳公社的模式,也被寄予更多希望。临安市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双庙村还是这个双庙村、土地还是这方土地,却培育出观光休闲农业业态、观光休闲农村业态、新型民宿产业三大新型经济业态,为破解农村产业发展难题提供了鲜活案型,同时也为“三农”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个好消息是,受益于临安当地“一号工程”“一廊十线”的建设,太阳公社精品线被列入其中——这可能会让村民每户年收入15万元的目标,在地方政策的引导和助力下,来得更快些——而在杭徽高速太阳出口,有关太阳公社的别致招牌,已经清晰地指引着游客们向山谷而行,在那里,可以见到种黄秋葵的“老村书”根叔、种芋艿和番薯的村口小生叔、种西葫芦的小林叔……以及他们在熟悉土地上淳朴和灿烂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