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六
农民增收
“农民脸上的微笑,就是最大的政绩”
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硬道理。
杭州的管理者们深知这个道理,始终把农民增收放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首要位置。
2012年,我市积极培育农村新业态,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整合推出17条“最美乡村之路”,安排市财政450万元资金,抓好美丽乡村精品板块的规划,推动了农村休闲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点达到474个,经营户2340户。全年共计接待游客2054万人次,经营总收入1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1%和15.1%。
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增收、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增加“股金”收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扶持增收、扶持薄弱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动增收……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物质生活更加富裕。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017元,比上年增长11.6%。全市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也突破了6000元。
“只有农民奔向小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市农办负责人表示,努力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而农民的笑脸,便是最好的政绩。
篇章七
农村文化建设
农民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
在农村,办一场小型的文艺晚会,其热闹程度绝不亚于八万人场馆里的明星演唱会。去年10月,萧山戴村镇沈村就办了这样一场村级文艺晚会。演出还没开始,两三百平方米的小会场早已被人群围满了。
村干部说,场地小,办这样的晚会压力很大,经费、安全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到。以往,很多村想给村民办场文艺晚会,安全问题往往超过办晚会的积极性,晚会自然被“束之高阁”。 戴村镇启动的村品牌文化艺术周,唤起了农民的舞台梦。
去年,我市制定了文化引领、文化研究、文化精品、文化设施、文化创意、文化传播、文化人才、文化素质工程等八项工程实施方案,形成了文化建设城乡一体的格局。
全市共聘请农村基层宣传文化指导员2316人,75%以上的行政村拥有了村文化室和1个以上文体队伍。
全市行政村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农村“15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
农民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富有。去年一年,市县两级送演出下乡2213场,放映公益电影27638场,开展文化走亲活动 123 次,送讲座展览下乡320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