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最美杭州人”候选人公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11-27 08:00   

11.陈剑明 男,54岁,杭州红十字狼群应急救援队大队长

陈剑明带领狼群应急救援队连续8年开展专业应急救援等相关专业社会服务,累计解救生命危急的群众697人;2022年,团队受中国红十字总会派遣,前往执行上海防疫抗疫紧急任务;2023年,为确保亚运会赛事运行安全,他统筹安排、带领队员开展亚运志愿者应急救护培训,保障场馆应急,护“杭”亚运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工作,成绩斐然。

12.杭州亚(残)运会杭州冠军团体

在刚闭幕的杭州亚运会上,杭州运动员陈雨菲、黄雅琼、洪金权、叶诗文、崔阳、费立纬、蒋雨露、王丛康、王楠、邹佳琪、范逸婷、俞诗梦、吴依铭、王淳煜、黄艳、冉静蓉、侯逸凡、程虎、程龙、付豪杰、郭润民、姚兴、周珂等23人夺得19块金牌。杭州亚残运会上,徐海蛟、王李超、姜胜男、谭玉娇、姚依楠、李樟煜、孔桥丽、杨明源、陈亮亮、于德义、许淼、王春艳、曹振华等15人荣获23块金牌。以他们为代表的杭州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勇攀高峰,为国争光、为杭州添彩,创造了杭州运动员自参加亚运会以来的单届历史最好成绩。

13.国网萧山区供电公司点亮玉树团队

这是一支由党员志愿者组成的公益团队。团队发起“点亮玉树”项目,将光伏设备送到海拔近4000米的玉树县,帮助灾后玉树实现“校校有电”,助力因灾失学儿童复学;团队众筹多方资源,启动对口交流工程,完善当地基础设施。12年来,累计援建13座无电学校光伏电站,开展658名高原师资培训,在24所学校58个教室布点空中课堂,惠及师生21006名,辐射扶贫藏区35080人。

14.金伟 男,37岁,杭州亚组委外联部代表团联络主任

在亚运筹备期间,金伟凭借突出的英语能力、丰富的外事经验,负责组委会与亚洲45个国家(地区)代表团的日常联络工作、运动员和随队官员的联络服务工作,为亚奥理事会主席来访接待、亚运及亚残运代表团团长大会、6次协调委员会会议等各类外事活动做好保障。赛时,他担任代表团联络主任,负责牵头协调各参赛代表团之间的沟通联络,得到各方的高度肯定。

15.郑龙华 男,64岁,临安区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幼年时郑龙华因不慎跌入火坑,失去了宝贵的双手,然而,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用摄影捕捉生命中的“光”,坚持以影像弘扬主旋律、讲述中国好故事,照亮自己,也点亮世界,被誉为“无手摄影家,神州第一人”。从影40多年,他自筹资金,走访中国100多个县乡,完成对100多位优秀残疾人物的拍摄;主持基层摄协工作25年,开展各类摄影惠民活动,培养上百名摄影人才。

16.赵雪红 女,57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从事临床护理和管理38年,在SARS、H1N1甲流、H7N9禽流感、汶川地震、利比里亚埃博拉疫情等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奋战在急危重症一线,曾创造“新冠危重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纪录,业余时间参加“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志愿服务,累计护理唇腭裂患儿800余人次。主持开发的“智能化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获全国护理管理创新奖。荣获第49届南丁格尔奖章。

17.章勤 女,58岁,杭州市中医院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

深耕临床30余年,以精湛的医术服务于广大患者,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妇科调经、助孕、安胎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致力于何氏妇科学术流派的整理、总结、继承和发扬。牵头组织成立了长三角妇科流派联盟及浙江省中医妇科专科联盟,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并在多家基层医院设立名医工作站,在医教研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帮扶与合作。

18.蒋金法 男,55岁,桐庐县旧县中心学校教师

从教34年一直扎根农村教育,教育教学成绩优秀,深受学生、家长的喜爱。1998年,在承担学校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同时,接受学校工作安排,当起了射击教练员。20多年来,他边学边教,不断丰富射击知识,从“门外汉”变成“射击通”,从“走廊教练”变成了“金牌教练”,培养输送了包括全运会、省运会射击冠军等大批射击运动的优秀苗子。

19.韩璧丞 男,36岁,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韩璧丞带领团队研发出全球首个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脑控智能义肢,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以不到国外产品20%的价格、性能超出同行产品的效果,极大降低患者支出,成为国内普通家庭都能买得起的高科技产品。研发的脑机接口应用到治疗神经疾病,千名自闭症儿童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还免费为全国上百名残疾人安装仿生手,累计资助产品价值4000万元。

20.戴关润 男,桐庐县公安局原退休干部

多年来,他多次主动向党组织交纳大额党费,表达对党和国家满满的爱,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交纳了50000元党费,还连续24年给县慈善总会捐款共计22万余元。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念念不忘叮嘱妻子替他完成捐款10万元的遗愿。“我自己只要吃饭、看病的钱够用就行,其他的都拿出来帮助别人、回馈社会,我才心安”,这句话也成为他一生无私奉献最好的注脚。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