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祠堂原址古井。
古井,像是城镇的眼睛,见证着城镇的变迁。
位于富阳西部的新登,早在三国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即置新城县,属东安郡。徜徉在古镇街巷,一不小心就会触摸到千百年前的古物——两口凿于唐末的古井,时至今日仍在使用。
据今年83岁的新登乡邦文化研究者张宝昌介绍,这两口古井是由钱镠麾下的武将杜稜主持开凿的,当年他一共开凿了四口井,分别位于城隍庙、孔庙、方家祠堂和彭家弄,后二者基本保持原貌,一千多年从未干涸。
据《富阳县志》记载,杜稜,唐新城(今富阳新登)人。乾符二年(875年),浙西王郢叛乱,杭州各地组织地方武装保卫乡里,号“八都军”。杜稜任东安都将。大顺二年(891年),钱镠为防淮南杨行密南侵,命杜稜筑东安城以自卫。杜稜勘察地形,因山为城,环凿城河,越十月而竣工。
“杜稜是历史上对新登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现今新登残留的城墙、城河等遗址,都建立在他当年筑城的基础上。”据张宝昌推算,东安存在时间最多不过二三十年,但因为当时在军事上起过重大作用,而东安城又是在杜稜的主持下修筑,另晚唐诗人罗隐撰有《东安镇新筑罗城记》,两人又都是乡贤,所以新登人一贯以“东安”而自豪。直到民国许多人还是喜欢把自己的祖籍称为东安。
进入新登镇共和北路的方家祠堂原址,需踏上六级青石板石阶。张宝昌说:“石阶和一旁围墙的青砖,都是原来祠堂的建筑材料。”
方家祠堂已堙,但古井尚在。井圈呈方形,现已由后人用水泥浇筑过。从外表看,好像与常见的水井并无差异,透过井口望见内里的幽深,才能依稀感受到某些古意。
张宝昌感慨地说:“说起老城墙下的古井,它承载了新登人满满的乡愁,移居台湾的方氏后人前些年来新登寻根,难觅方家昔日遗迹,落寞之余,他低头绕着这口井走了一圈又一圈。”
另一口古井,位于彭家弄。当地人称“彭家井”。井口呈长方形,井水弯腰触手可掬。张宝昌说,这口井在民间的名声非常响亮,原因很简单,“就是为普通百姓而凿的”,不像其他三口井,要么在大家族的私宅内,要么在城隍庙这样特殊的地方,“普通人不敢,也不能随时取用”。
历朝历代城南居民烧菜做饭洗衣,彭家井近乎是唯一水源。
张宝昌说,他在修纂《东安凌氏宗谱》时,发现了相关线索——明朝湖广左布政司参议凌志曾为杜稜做传,文中写到,杜稜守城时,城中极为缺水,为此派人紧急开凿四井,后来成为百姓赖以生活的重要水源。
据乘庄村《东安杜氏宗谱》,如今称为“彭家井”的古井,原名为“杜家井”。元代,杜家搬离后,彭家迁了进来,长此以往,后人就将井改叫成了“彭家井”。
除了凿井外,杜稜还在城里开凿了一泓官塘,即杜公塘。官塘的开凿给百姓带来了福祉,一来农民可以引官塘水灌溉农田,二来将官塘水引入护城河,保卫了城池。当然杜稜修凿官塘并不仅仅用于引水灌溉,它还有更大的用途——训练水军。
《易·井》曰:“改邑不改井。”面对隐藏于市井中鲜为人知的两口古井,张宝昌说,“能从唐代保留至今,绝对是新登人民的幸运和财富,接下来,很希望古井能得到进一步妥善的保护。”
自驾游线路:
从杭城出发,走320国道至富阳大青,右转上23省道至新登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