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何家桥村的李氏民居
李氏民居的内屋
目前,杭州已出台了《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五十年以上的建筑为历史建筑,但对农村历史建筑的保护还缺乏可操作性条款。乡村古建筑,如何保护?
一个乡镇或一个村落的历史的根,往往就保留在一些古老建筑的细节上。日前,萧山义桥镇出台了一个乡村文化历史古建筑方面的保护政策,以留住当地的文化内涵。今后,义桥将拨出专项资金用于乡土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传承历史文化。
老房子的“角色转换”
2007年,位于萧山义桥镇昇光村何家桥的李氏民居被列入拆迁范围。这是一座建于清代时期的民居,结构保存完好,也曾是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员、共青团萧山县委委员李又芬的老屋。1928年11月和1929年1月,萧山团委曾在此召开过两次团代会。
何家桥人觉得,这座民居有保护价值,拆除实在可惜,便向义桥镇政府汇报。当年,义桥镇就对李氏民居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并由镇里和村里联合出资30万元向李氏后人收购了这座老宅。
到目前为止,该民居已经完成了腾房工作。不久后,李氏民居将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角色出现。
同样在义桥镇,赵家祠堂也有着同样的“角色转换”。
赵家祠堂,位于义桥镇联三村一个叫赵家坞的自然村内。祠堂有三进,共600平方米。如今,几年前破败不堪的景象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画栋雕梁。祠堂中摆着的《赵氏玉牒》的每页页眉都印有龙的图案。
据记载,到这里定居的赵姓人家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四个儿子的后代。祠堂内还陆续发现了刻录着“道光六年”修造祠堂的字样和一块镶在墙壁上青石凿成的碑。
如今,这个赵家祠堂已成为萧山的乡村旅游点,成为反映萧山南部氏族文化的一个窗口。
另外,义桥正在挖掘“渔浦文化”,更多的深山老宅将有“重建天日”的可能。如萧山南部的姓族文化,目前,义桥已对韩氏、赵氏、邵氏、孔氏、黄氏等宗族的家谱进行了整理和保护,同时也对湘南村韩氏宗祠、联三村赵宋王朝后裔的赵家祠堂、北坞村金氏宗祠等古祠进行了修缮。
乡村建筑保护有“空白”
事实上,李氏民居这样的“角色转换”在萧山农村并不多,更多的乡村古建筑、古民居,都处于“冬眠”的状态。萧山一文保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在萧山,很多文保单位都前景堪忧、门可罗雀。
义桥有赵氏宗祠等88处乡土历史建筑登录于国家数据库,另有181处作为一般信息点进行登点。这些乡村古建筑,如何保护?目前,杭州已出台了《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五十年以上的建筑为历史建筑,但对农村历史建筑的保护还缺乏可操作性条款。
另外,保护资金庞大、保护时间紧迫等问题也困扰着这些乡村古建筑。有数据显示,近年来,萧山有9成左右的文物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用于城区,农村100多个各级文保单位(点)的投入相对较少。
而随着城市化加速,旅游、房产、工业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也给乡村古建筑的保护增加了难度。据了解,目前,萧山区的文物资源考查还没有列入经济社会发展项目立项的前置审批条件。
萧山首个
保护乡土历史建筑政策
最近,义桥镇根据《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出台了一个专门针对乡土历史建筑保护的政策——《义桥镇进一步加强对乡土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据了解,这也是萧山区第一个保护乡土历史建筑的地方性政策。
有了整个政策,义桥镇将对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保点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对已登录、登点的乡土历史建筑原则上参照文保点保护条例进行原址保护,义桥镇也将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对已登录、登点的乡土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
另外,对未登录、登点的乡土历史建筑,距今50年以上,具传统特色、保存较为完好、有一定规模的乡土历史建筑,义桥将做好申报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