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建筑平均寿命30年、年产垃圾数亿吨的,是住建部的一位副部长和一位司长,场合是在最近一次相关国际会议上。各大新闻网站转载的相关报道,来源于英文《中国日报》。这说明,住建部不怕扬家丑,让我们看到了问题解决的希望。
其实建筑平均寿命30年的短命,不是新说法了,问题暴露有些年了,只是不见“延年益寿”的好转而已;相反,不少新建楼厦死得更快,爆破声中,轰然倒下;更有甚者,直接“楼脆脆”、“楼歪歪”了——索性直接建造建筑垃圾,死给你看,活脱脱一个又好又快的“现世报”。
年产垃圾数亿吨的说法,就比较含糊了。我觉得数据应该往保守里靠一靠。因为许多建筑垃圾里,砖头、钢筋什么的,凭外来务工人员们的不辞辛劳,还是得到广泛利用的,农村建筑,就更加如此了。但这些因素依然不能改变建筑垃圾基数庞大的事实。
按时评的套路,行文至此,应该力陈建筑垃圾多的种种危害了。对经济也好,对环境也罢,懒得说,哪个还会不明白?但就感触而言,环卫工人肯定比我们深切得多了。此外,恐怕得算小区里长得不那么健旺的树了,因为它们的根须,得在碎砖石的缝隙里穿行,去顽强地探索赖以生存的泥土所在。
经济发展快,除旧布新快,不能说建筑垃圾里没有正面因素。建筑垃圾问题,需要考较的,在我看来多半在于“垃圾建筑”,其背后,直接就是虚高的“垃圾鸡的屁”。按照欧美高于我们一到二三倍的使用年限匡算,我们的“劳民伤财”、“白辛劳”,民脂民膏的多多少少,还算得出个大约摸吗?这里只引用一个说法供大家参考。上海市长宁区住宅发展局高级经济师顾海波算了一笔“建筑短命”浪费账:2005年全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达99.58亿平方米,以平均每平方米建造价1000元计算,如其使用寿命由平均30年增加为50年,则可节约6.67万亿元。
至于垃圾建筑问题,我们也没必要装作发现新大陆一样,以为是老干部碰到了新问题。那些垃圾规划、垃圾设计、垃圾招标、垃圾建造再到垃圾拆除,仿佛像看不见的流水作业线,勤快而兴奋地运作着。要进行科学鉴定的话,至少可以贴两个标签:高碳,不可持续。我以为,建筑垃圾的问题,属于“脚痛”,而垃圾建筑的问题,则属于“头痛”。医脚痛易,医头痛难;且医不好头痛,脚痛的顽疾是无法根除的。
这实在不是一个很有谈兴的话题,知趣地打住之前,只再多说一句:垃圾,都是人为的;你我,最好不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