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玲珑街道“山水玲珑”
玲珑山位于杭州临安西郊,为天目山支脉,是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山径蜿蜒,林泉清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卧龙古寺、摩崖石刻、琴操墓、玲珑泉等历史景点积淀深厚。
↑图自临安玲珑街道“山水玲珑”
爬过临安玲珑山的朋友们,应该都看到过九折岩入口处石壁上的“玲珑胜境”四大字。当年郁达夫来爬玲珑山时,也看到过这四字,在《西游日录·游临安县玲珑山及钱王墓》(《郁达夫游记》,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一文中,他是这么描述的:
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入山行一二里,地势渐高,山径曲折,系沿着两峰之间的一条溪泉而上。一边是清溪,一边是绝壁。壁岩峻处,半山间有“玲珑胜境”的四大字刻在那里,再上是东坡的“醉眠石”“九折岩”。
玲珑胜境,清兄摄
大概你也很想知道,这四字是什么年代的?是谁写的?
翻阅徐映璞《玲珑山志》一书,著录如下:
玲珑胜境
入山阶路,石壁岩端,横列榜书“玲珑胜境”四字,字径一尺五寸,最为醒目,上款署“癸酉夏六月”,下款姓名不详,癸酉亦不知是第几甲子,阅者咸为宋刻,予以棱角端正明晰,疑出后人补镌。
《杭州摩崖石刻》(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一书,是这么描述的:
玲珑山山路盘曲,蜿蜒而上,左有九折岩,右有合涧泉,在进山九折岩崖壁和岩东隔涧的石壁上石刻众多,镌刻时代自宋至民国,显露清晰的在宋有“玲珑胜境”题刻,宣和(1119—1125)林兑题记,庆元(1195—1200)赵周尹题记,嘉泰(1201—1204)钱厚题诗,嘉泰陈之纯题记,嘉定(1208—1224)黎民瑞题诗,宝祐(1253—1258)杨栋题记,咸淳(1265—1274)邵农题记,款署东坡居士的“九折岩”题刻等。
1995年版《玲珑山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年)则记载如下:
“玲珑胜境”题字,在进山石阶左侧岩壁上方。横列行楷“玲珑胜境”四大字,字径一尺五寸,上款署“癸酉夏六月”,下款姓名不清。传为宋刻,或“推定出自黄庭坚之手”,但笔法与黄书截然不同,且时隔八九百年仍棱角分明,徐映璞《玲珑山志》考“疑出后人补镌”。今查为杭州大井巷药商朱养心书,“癸酉”为民国22年(1933),是年11月杭徽公路全线通车,原题作玲珑公路支线路标用,后镌于进山石壁。
这里给出了明确的书者姓名,认为出自朱养心,但这个说法也有矛盾之处。朱养心乃是明代人,纪年“癸酉”怎么又定为民国?鉴于此,笔者认为这个说法并不可信。
近期,笔者在翻阅玲珑山相关资料时,无意间破获了这桩悬案。破案的手段极其简单,就是找到了直接证据——题写者自己写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朱剑芝所撰《游临安玲珑山纪胜》(《旅行杂志》1933年第10期),不需要复杂的论证,朱剑芝说——就是我写的!原文摘录如下:
余不揣谫陋,并倩石工刊“玲珑胜境”四大字于九折岩下,以志游踪。
朱剑芝《游临安玲珑山纪胜》
笔者仔细观察了“玲珑胜境”的左侧落款,“朱”和“之”等笔画残迹尚存,其为朱剑芝所题无疑。“癸酉”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郁达夫来游是1934年,当时他所看到的这四个字,才刻上去不久。
“朱”和“之”等笔画残迹,清兄摄
熟悉西湖摩崖的朋友们,对朱剑芝应该不陌生,宝石山大石佛旁有他的造像记,文曰:“民国十三年岁/次甲子夏六月,/邑人朱剑芝挈/姬人张玉如避/暑西湖兜率寺/之留云堂,敬造/弥勒佛像一龛,/永充供养。”(《杭州宝石山摩崖石刻集萃》将“朱剑芝”误作“朱剑之”)
朱剑芝造像记,清兄摄
另据奚珣强兄告知,宝石山造像处的一方题记,也是出自朱剑芝之手,文曰:“丙寅佛诞日,钱唐弟/子朱景彝暨眷属人/等,钦延僧众作法事/七昼夜于宝俶塔下/石佛古院,以为功德。”(《浙江石窟造像调查报告·上册》将“朱景彝”误作“朱景奚”,又在“延”前漏一“钦”字)
朱景彝题记,清兄摄
据西泠印社:朱景彝书汉三老石室石柱联
释文:东汉文章留片石,西泠翰墨著千秋。
旁款:甲子万花生日,胥云龛主朱景彝题。
据西泠拍卖:朱景彝(1868~1948),字畅甫,又字鬯父,号剑芝,晚清著名学者、实业家、书画家、藏书家。
“玲珑胜境”为宋刻的传说,自此破灭,访石路上,千万不要迷信传说。
附:朱剑芝所撰《游临安玲珑山纪胜》原文
(《旅行杂志》1933 年第10期)
作者:清兄(姜建清),曾为山痴,今为石痴,在荒寂斑驳的石刻中寻找故事,在尘封弥久的故事中品味古今。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