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潭”在哪里?印在1元人民币背面的西湖美景,有一个神秘传说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06-11 16:21   

视频自西湖水域管理处,摄影:bobcorbett

西湖的小瀛洲,是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大的湖心岛,也被称为三潭印月。

俯瞰整个景点,犹如一个硕大的“田”字,呈现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水景特色,在“西湖十景”中别具一格。

“三潭”到底在哪里?这个印在1元人民币背面的西湖美景,还有一个神秘传说……

图自西湖水域管理处

“三潭印月”为南宋西湖十景之一,至今成为西湖景区的标志性景观。

众所周知,“三潭印月”的主要构成要素为小瀛洲岛及其南面的三座石塔。

既是“三石塔”,又何来“三潭”呢?

是不是“潭”也有塔的意思?无论是查阅现代字典还是古汉语词典,“潭”的含义都是指深水池、深水、深渊,并没有塔的含义。

那就先从“三石塔”说起。元祐五年五月初五,杭州知州苏轼向朝廷上《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这一份请示报告中,东坡谋划了治理西湖,防止湖面淤塞的六条措施。其中一条是这样的:

自来西湖水面,不许人租佃,惟茭葑之地,方许请赁种植。今来既将葑田开成水面,须至给与人户请佃种菱。深虑岁久人户日渐侵占旧来水面种植,官司无由觉察,已指挥本州候开湖了日,于今来新开界上,立小石塔三五所,相望为界,亦须至立条约束。今来起请,应石塔以内水面,不得请射及侵占种植,如违,许人告,每丈支赏钱五贯文省,以犯人家财充。

这便是“三石塔”的最初由来。东坡考虑到西湖有一些特定区域允许老百姓交租种植菱角等经济作物,但是必须要防止租户天长日久逐渐私自扩大种植面积,从而侵占湖面造成淤塞。于是,他想到在湖面“立小石塔三五所”,形成一个禁止种植的较大区域,以达到防止西湖淤塞的目的。这样说,宋代的三石塔之间距离还是较远的

可见,“三石塔”最初只是湖面上具有行政执法功能的标志物,跟景观并无关联。可是,百年以后,当南宋画院的画家们来到西湖,在一个清辉洒满的月夜看到了湖面这三座石塔,还是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美和禅意,于是便形成了画作,命名为“三潭印月”。

南宋 叶肖岩《西湖十景图册》(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再说说“三潭”。

按照清代《绘事备考》的记载,南宋画家刘松年、陈清波都曾画过《三潭印月图》,但均未传至今世。至今我们可以看到的《三潭印月图》为南宋末年画家叶肖岩所绘《西湖十景图》当中的一幅,画面中,三座石塔立于湖中,其形制清晰可见。

可是,既然是“三石塔”,为何又称之为“三潭印月”呢?

原来,西湖本就有三潭一说。南宋末年《咸淳临安志》卷三十六,有“西湖三潭”这一条目,内容仅有八个字:

“土人相传云在湖中。”

这八个字也相当笼统,只是说当地人传闻湖中曾有三个潭,即三个深水区域。

↑《咸淳临安志》(西湖图)(姜青青复原图)

考宋末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也有关于三潭的记载,同样很简略:

“西湖三潭,古人相传在湖中。”

到了明代,关于三潭的演绎就更进了一步。明初杭州人夏时,为永乐年间进士,他在所著《钱唐湖山胜概记》中这样描述三潭:

“此湖之中有三塔,塔之下有三潭。渊渊沉沉,而莫测其深。”

夏时这一说法,点明西湖中的三个石塔的下面,就是传说中的西湖三潭。到明嘉靖年间,另一个杭州人田汝成在所著《西湖游览志》当中,大体上延续了夏时的说法:

“相传湖中有三潭,深不可测,西湖十景所谓‘三潭印月’者是也,故建三塔以镇之。”

田汝成提到三塔的功能是镇三潭,但为何要镇住三潭,他没有指明。明末人季婴在《西湖手镜》中对三潭的描述则越来越传奇了:

“相传湖有三潭,深不可测,是为湖源。时有三怪,常出迷惑游人。建三塔以镇之,又名三塔寺。”

这一说法,加入了鬼怪元素,为三潭印月增加了神秘主义色彩,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

清·董邦达绘三潭印月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在宋代,民间相传西湖水域中存在三个深潭;同时,湖中也存在苏轼所立的三个石塔。但三石塔是否就建在三潭之上,宋代文献并没有明确记载;只是明代文献中开始出现这样的说法,是否可信,当然是有待商榷的。南宋的画家们所绘《三潭印月图》中以三石塔为其主体,笔者认为,虽无宋代文献明确记载,但南宋时期,可能已有三石塔建在三潭之上的说法,“塔”和“潭”二者难以分割。画家采纳了这种说法,于是所作《三潭印月图》虽名为“三潭”。但用更具象的三石塔来表现三潭。叶肖岩所绘《三潭印月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石塔之下一些点状类似水波纹的东西,似乎在表现幽深的三潭。

清·关槐绘西湖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

到明代,苏轼所建的三石塔损毁消失了。到明末,钱塘县令聂心汤用疏浚的淤泥建造放生池,成为今天小瀛洲岛的雏形。至于岛外的三石塔,清《湖山便览》记载:

“三十九年,令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九年而规制尽善,遂以德生堂增葺为寺,复旧‘湖心寺’额。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谓之三潭。”

依据《湖山便览》这一记载。一般认为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塔,为钱塘县令杨万里(与宋杨万里同名)所筑,为明代遗物。不过,清乾隆《西湖志纂》卷四,“三潭印月亭”这一条目记载:

“国朝康熙三十八年,于放生池南重建三塔,临湖建亭奉悬圣祖仁皇帝御书匾额。”

按照这一说法,今天西湖的三石塔则为清代遗物。

“三潭印月”御碑亭(西湖水域管理处)

虽然今天的三石塔并非宋代遗物,三石塔的位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宋人相传的三潭也无从寻觅了。但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南巡,御题“三潭印月”为十景之一并刻碑建亭。使得“三潭印月”景观被固定在小瀛洲岛的南面。变化之中有历史的传承,传承之中尊重了历史的客观变化。就这样,“三潭印月”成为了西湖景观营造的经典。

当我们泛舟西湖

看三潭印月的波光

摇碎千年月光时

或许会忽然懂得

西湖的传说

从来不是虚构的故事

而是传说与现实的叠影

是容得下天地星辰的智慧

我心相印亭东侧

是三潭印月最开阔的打卡点

你打卡过这道人民币上的风景吗

作者:夏攀

▼延伸阅读▼

夏攀:写的都是有趣的西湖故事

夏攀:杭州西湖“非遗”与“世遗”的交融

夏攀:品诗词里的西湖之美,第五个“西湖日”尽显诗画韵味

夏攀:从“西子湖”到“忠义西湖”岳飞精神的继承者


(原标题:“三潭”在哪里?印在1元人民币背面的西湖美景,有一个神秘传说)
来源:杭州发布  作者:夏攀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