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荣: 山阴故水道——浙东运河的前身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05-30 17:11   

↑人民日报-人民网《悠悠运河 时代新景》

《越绝书》卷八记载:“山阴古故陆道,出东郭,随直渎阳春亭;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山阴故水道东起练塘,西到山阴城东郭门,经山阴城南缘河道以西沿今柯岩、湖塘一带至西小江再至固陵,贯通了山会平原东西地区,并与东、西两小江相通,过钱塘江连接吴国,过曹娥江到句章至姚江连接海外。此外,又与宁绍平原南北向诸河连通,通过古陆道上的涵闸设施,调节南北水位并阻隔潮汐,可谓越国之主要基础命脉。

▲越国水利图(引自《绍兴水文化》)

提供淡水资源

由于越国时尚未建成完整海塘,一日两度的潮汐侵袭平原,内河长期感潮成咸水,淡水资源短缺,使越族人民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故水道和故陆道的建设阻隔了潮水侵入,在以南形成内河。其内各南北向河流可通过故水道相贯通和蓄水,尤其是其中的各河湖之水因此渐成为淡水,使宁绍越族的人们有较充足的淡水资源可供生活和生产,改变了“越之水浊重而泊”的状况。此为越族人民海侵后改造自然环境最重要的举措。

↑图源:绍兴鉴湖研究会

保障富中大塘建设和生产

↑1920年左右古柯亭和古纤道(楼立伟 藏)

1.富中大塘的建设

富中大塘是越国东部主要生产基地,又特指塘坝。故水道的开挖必然要在两岸堆积大量泥土,合理利用这些土方建故陆道和富中大塘,采取就地处理土方的方法筑堤既节约了劳力,又加快了工程进度。

(1)防洪调蓄

富中大塘之中及周边主要有三条山溪来水:西为若耶溪,因若耶溪到河口集雨面积为136.73平方干米,富中大塘之内无法调蓄若耶溪汛期洪水,因此,富中大塘摒若耶溪于塘之外,使若耶溪洪水不再危害这一地区;中为攒宫溪,集雨面积至河口为30.6平方千米;东为富盛溪,集雨面积到河口为9.7平方千米,攒宫溪和富盛溪可年产径流约2815万立方米。攒宫溪和富盛溪之水被直接纳入富中大塘之内,淡水资源可谓充足。平时,富中大塘塘坝在与故水道及若耶溪相隔处因有闸堰存在,主要起到的是蓄水作用,塘内水位略高于故水道水位。每至汛期洪水来临,塘内水位较大幅度抬高,开启沿塘闸门可进行行洪排涝,使塘内不受淹。至夏秋季节干旱,塘内水位低于故水道和若耶溪水位,水资源发生短缺,开启闸门可直接引淡水至塘内以供生活、生产之用。

↑1926年绍兴城内客运码头(楼立伟 藏)

(2)通航

故水道和故陆道在富中大塘北缘,为塘内生活、生产提供了十分便捷的交通条件,故此处既有陆路大道,又有水上航道,可谓当时越国交通最发达的枢纽之地。

2.富中大塘的规模和效益

《越绝书》卷八载:“富中大塘者,句践治以为义田,为肥饶,谓之富中,去县二十里二十二步。”富中大塘早期的大致范围南至会稽山北麓,东、西分别为富盛江和若耶溪,北为一人工挑筑的长堤,长约10千米。堤基本与山阴故水道平行,其中若耶溪至东湖段多成为故水道的南岸。塘内面积约为51平方千米,有近6万亩可耕农田。随着越国社会经济发展,开发能力增强,富中大塘也呈向以东不断开发扩展的趋势,范围应该会到后来东鉴湖的东岸线。

富中大塘建成以前,越部族的农业生产相当落后,其时产量低下,粮食匮乏,主要农业生产在南部山丘一带。此塘兴建后,山会平原的水利条件有了一定范围的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心开始由山丘向平原水网地带转移,这是越族自海侵后较大规模向平原开发发展的第一步。水稻逐步成为主要农作物,良好的种植条件又使稻谷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三年五倍,越国炽富”,甚至吴王夫差也称:“越地肥沃,其种甚嘉,可留使吾民植之。”到公元前 481年,约30万人口的越部族,已经储备了能够供应5万精锐部队需要的粮食,其主要粮产区便在富中大塘。

《文选·吴都赋》载:“富中之氓,货殖之选。”说明富中居民的家境富裕,由此可见富中大塘在当时越国的地位之重要和影响之大。

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郡太守马臻在这一地区主持兴建了竖湖,发挥效益达600年之久的富中大塘,遂被纳入鉴湖拦蓄之中而废弃。直至南宋鉴湖堙废,又成为农田。今遗存仍在,一直是绍兴平原优质产粮区。

▲东汉鉴湖水利图

连通各生产、军事基地

1.连通东部地区各生活、生产基地

山阴城东部地区是越国当时的主要政治、经济中心。当时句践在东部地区的主要活动地点,如《越绝书》卷八记载:“句践之出入也,齐于稷山,往从田里,去从北郭门。照龟龟山,更驾台,驰于离丘,游于美人宫,兴乐中宿,过历马丘。射于乐野之衢,走犬若耶,休谋石室,食于冰厨。”

稷山,“稷山者,句践斋戒台也。”“稷山在县东五十里称山南”,位于今上虞道墟街道。

中宿台,“越《旧经》:中宿在会稽县东七里。”

石室,“燕台在于石室。越《旧经》:宴台在洲东南十里。”

乐野,“乐野者,越之弋猎处,大乐,故谓乐野。其山上石室,句践所休谋。”乐野与石室应在同一处。

锡山,“锡山在县东五十里宝山旁。《旧经》:越王采锡于此。”“句践述略时采锡山为炭,称炭聚。”锡山既是采锡基地,又是伐木烧炭之地。据“银山在县东五十里”之记载,锡山应在银山的近处,在今上虞区长山。

称山,“称山在县东北六十里丰山西北,北环大海。《旧经》:越王称炭铸剑于此,俗呼称心山。”这里既是沿海码头,又是冶炼基地,位于今上虞区道墟街道肖金与杜浦交界处。

铜姑渎,《越绝书》卷八载:“姑中山者,越铜官之山也,越人谓之铜姑渎。长二百五十步,去县二十五里。”《越绝书》卷十一载:“若耶之溪,涸而出铜。”据此,这一产铜基地应在若耶溪的上游,今平水镇的平水铜矿处。

赤堇山,《越绝书》卷十一载:“赤堇之山,破而出锡。”康熙《会稽县志》卷三载:“赤堇山在县东三十里,会稽山东南。”采锡基地赤堇山的地理位置应在若耶溪东,大约位于今平水上灶村。

葛山,《越绝书》卷八记载:“葛山者,句践罢吴,种葛,使越女织治葛布,献于吴王夫差。去县七里。”是越国种葛织布之所,位于今越城区的若耶溪下游。

犬山,《越绝书》卷八载:“犬山者,句践罢吴,畜犬猎南山白鹿,欲得献吴,神不可得,故曰犬山。其高为犬亭,去县二十五里。”犬山为越国的畜牧之地,今称“吼山”,在今越城区皋埠街道境内。

鸡山,《越绝书》卷八载:“鸡山、豕山者,句践以畜鸡、豕,将伐吴,以食士也。鸡山在锡山南,去县五十里。”是越国的又一个畜养基地,位于今上虞区长山、长塘、樟塘三地交界处。

2.连通山阴城以南生产基地

南池,嘉泰《会稽志》:“南池在县东南二十六里会稽山,池有上下二所。《旧经》云:范蠡养鱼于此。”南池亦称“牧鱼池”或“目鱼池”。

坡塘,“坡塘”因范蠡当年养鱼得名,即“上池宜于君王,下池宜于臣民”。“上池”即指坡塘。

3.连接西部基地

除了如前所述的固陵、航坞、石塘之外,还有吴塘、木客大冢、越王峥、宜渎、朱馀。

吴塘,在句践的父亲允常时,越部族的活动中心还在地势较高的山丘,但到了越王句践之时,部落的中心开始由崎岖狭隘的会稽山地,北迁到山麓冲积扇的平阳,作为向广阔的山会平原进军的跳板。山会平原曾长期是一片沼泽之地,洪涝潮汐频仍,土地盐渍化又十分严重,因此,开发山会平原,兴建水利工程形成一批小范围的灌区,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吴塘正是在以上背景之下建筑起来的,属山麓地带的蓄水工程,坝址遗存尚在。

吴塘的首次记载见于《越绝书》卷八:“句践已灭吴,使吴人筑吴塘,东西千步。”嘉庆《山阴县志》对此又进行了补述:“吴塘在城西三十五里。”这里不但说明吴塘确系在城西北方向,与《越绝书》记述相同,又可由此推测,塘的位置大致在今湖塘一带。

据考,今湖塘古城村曾是越部族的一个活动中心,因此地名亦有“古频”之称。其下是山麓冲积扇和广阔的平原,随着古城以外的平原逐步被开发,人口不断增长,人们必须蓄淡拦潮,以满足人畜用水和农田灌溉需要。人们在来年山与马车坞山之间筑起一道堤坝,由于坝内三面环山,形成了一个蓄水水库。根据15米(黄海高程,下同)等高线测算,水库面积约为0.605平方千米,库容大致在350万立方米。在堤不远处有一被称为笔架岙的山岙,据传古代曾是水道,面宽约25米,高16.5米,略呈弧形,在裸露的岩石上,依稀有曾被水冲刷过的痕迹,估计为该蓄水工程的自然溢洪道。

古城岭既然曾是句践父亲允常的居住地,在战胜吴国后,句践在古城岭下以敌国的战俘筑塘建农田水利灌区。越灭吴在前 473年,因此筑塘时间大约在此前后。吴塘可以说是越国山麓地带水利工程的代表,其下是西部重要农业生产基地,通过陌坞江和故水道相连。

木客大冢,《越绝书》卷八:“木客大冢者,句践父允常冢也。初徙琅琊,现使楼船卒二干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曰木客。去县十五里。一曰句践伐善材,文刻献于吴,故曰木客。”在今绍兴南偏西的娄宫镇里木栅村,是一个木材采伐基地。该基地出产的木材通过娄宫江经故水道等河道运送各地。

越王峥,为越王句践屯兵之处。乾隆《绍兴府志》:“越王山一名越王峥,又名栖山。上有走马岗、伏兵路、洗马池、支更楼故址。”

宣渎,《越绝书》卷八:“官渎者,句践工官也,去县十四里。”乾隆《绍兴府志》引嘉泰《会稽志》:“宫渎在县西北一十里。”

朱馀,《越绝书》卷八:“朱馀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馀,去县三十五里。”据考在距今绍兴城北35里处的朱储村。此地既是盐业基地,又有故水道通向沿海的主要河道。

▲春秋越国遗址图

连接越国迎送之地

1.灵汜桥

灵汜桥是浙东运河历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座古桥。灵汜乃越国神秘水道,通吴国震泽,又处越国最早园林“灵文园”之中。《水经注·渐江水》载:“城东郭外有灵汜,下水甚深,旧传下有地道,通于震泽。”

嘉泰《会稽志》卷十一载:灵汜桥在县东二里,石桥二,相去各十步。《舆地志》云:山阴城东有桥,名灵汜。《吴越春秋》:句践领功于灵汜。《汉书》:山阴有灵文园。此园之桥也,自前代已有之。

嘉泰《会稽志》卷十一又记载:《尚书故实》:辨才灵汜桥严迁家赴斋,萧翼遂取《兰亭》,俗呼为灵桥。

萧翼以计谋从辨才处巧取《兰亭序》的故事也与此桥有关。唐代李绅有《灵汜桥》诗:

灵汜桥边多感伤,分明湖派绕回塘。

岸花前后闻幽鸟,湖月高低怨绿杨。

能促岁阴惟白发,巧乘风马是春光。

何须化鹤归华表,却数凋零念越乡。

灵汜桥是越王句践接受封赠之地,故历来文人学士、迁客骚人至此多有伤感之作。据记载,当时越国被吴国战败,后句践入吴为奴三年,吴王夫差赦免句践回越,仅封他百里之地——东至离越国都城60里的炭渎,西至都城以西约40里的周宗,南到会稽山,北到后海(杭州湾)的东西窄长的狭小之地,即《吴越春秋》卷五所载:“东至炭渎,西止周宗,南造于山,北薄于海。”灵汜桥既是越王句践受封之地,也是他之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发祥之地。经考证,确定今绍兴五云门外“小陵桥”位置为古灵汜桥遗址。

2.阳春亭

《越绝书》卷八中记载了“阳春亭”的大致位置:其一,此亭在大城东近处;其二,地处水陆交通要道边;其三,为古越迎送之地。虽今遗址不存,然今五云门外有“伞花亭”遗存,正处合理的位置。又亭东侧还竖有“绍兴外运”的大门牌,到20世纪末这里还是绍兴城东的外运基地。

3.美人宫

《吴越春秋·外传第九》载:“乃使相工索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日,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西施姓施,名夷光,一作先施,又称“西子”,春秋末期越国句无(今属诸暨市)苎萝村人,郑旦与西施同为苎萝山中美女。越《旧经》:“土城山在会稽县东南六里。”孔晔《会稽记》:“句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苎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土城山又称“西施山”,是西施习步的宫台遗址,位置在今绍兴城东五云门外,原绍兴钢铁厂处。1959年在山南开挖河道,见有大量越国青铜器、印纹陶、黑皮陶、原始青瓷等。西施山一带也是重要的越国遗址。

▲西施遗址公园 | 胡超琦/摄

4.灵文园

《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上载:“越王句践本国,有灵文园。”嘉泰《会稽志》明确记载灵汜桥为“此园之桥也,自前代已有之”。通过对以上绍兴城东附近越国时的东郭门、五云门、故水道、故陆道、灵文园、灵汜桥、美人宫等遗址的考证,可以认为灵文园是句践时越国的一个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迎送之地、后花园。再向东侧是以富中大塘等为中心的生产基地。

本文原载2025年5月28日《绍兴日报》第08版,作者:邱志荣

▼相关阅读▼

浙东运河 奏响潮音

古老大运河新时代展现新画卷

萧山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许多人的童年回忆

(原标题:邱志荣: 山阴故水道——浙东运河的前身)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邱志荣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