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杭州的天逐渐冷了,但枇杷花却纷纷盛开。
在临平区,有一批人最近正忙着采枇杷花。你知道吗,原来枇杷花十分精贵,最高价格可以卖到4000元/斤!采了枇杷花之后,就可以做枇杷露,但这中间需要花费的工夫可真不少!
一直以为,枇杷只是每年5月间,在市场上活跃30天左右的抢手果子。但在杭州临平区走街入村,才体会到枇杷树与当地人的密切——“五月食枇杷果,十一月摘枇杷花,一年四季煮枇杷叶”。
有人说枇杷花高傲,不仅因为这朵白色的小花,非得熬到西风瑟瑟之时才绽放,还因为它精贵得能卖到4000元/斤的价格。
再看衬着花艳的绿叶,经一番洗刷、水煮、熬制后,便成了道地的枇杷膏——原来,枇杷膏里并无枇杷肉。
十一月中旬,杭州的天气寒意渐浓,人们都要套上棉衣了,枇杷花一瓣瓣白色朵儿,居然铁着头纷纷绽放。
临平区东湖街道的一家“奶奶工坊”也热闹起来了……
这里一年加工枇杷花序超1000吨
奶奶们聊着天就把钱赚了
这天早上七点半,气温只有10℃,姚家埭村的村民朱阿英,就背着一篓子枇杷花序,来到工厂等着开工。远处厂门口,又进来几位准备开工的老姐妹,隔着十几米远,她们就聊起来了。
她们都是枇杷农,说是开工,其实就是把农活带到工厂里,和老姐妹一道,边聊天边把工钱赚到手。这家工厂,属于杭州西太洋塘栖枇杷开发有限公司,主营枇杷花茶。
西太洋,是大运河旁的一处湿地。据说,鼎鼎有名的塘栖枇杷母树,便从这里发源,塘栖枇杷,便是这群依水而居农民们的依靠。
每年冬季的这30来天里,枇杷花纷纷开,枇杷农分外忙。若要获得枇杷花的精华,必须要把花朵从拇指肚大小的花序中摘下。枇杷花,功用不少。可以酿蜂蜜,可以提精油,可以做花茶。
摘花是门技巧活,要的是脑、眼、手的高度配合。79岁的朱阿英,在这群工人中间不算最年长的。虽然摘花的要求不低:掐重了,花序也会被一起带出。掐轻了,花朵不完整,达不到品相要求。
可是工坊里的奶奶们,轻车熟路,扯着家常,弹指间花朵落筐。而且,在现场还找不出几位戴老花镜干活的。初冬刚到,枇杷花的加工量还没起来,已有20多位村妇在这间“奶奶工坊”到岗。
根据花期的不同,80斤的花序,才能加工出1斤枇杷花茶。到了高峰期间,将出现百来名奶奶聚在案板前的景象。
因为,这家隐在运河畔村里的工厂,居然是国内枇杷花茶领域的先进者。去年,它销售了16吨的枇杷花茶。
这么一算,经这家厂加工的枇杷花序,达到了1000吨以上。
20多年前,朱阿英和老伙计们也摘枇杷花。不过,与如今一亩地的枇杷花能增收3000多元的形势不同。那时,朱阿英的枇杷花,一直是摘下后烂在地里的肥料。
保安变身成老板,做起枇杷花生意
最高能买到4000元一斤
也差不多在20多年前,江苏的小镇青年李加荣,来到运河边西太洋畔,找了份纺织厂的保安工作。工厂老板觉得他头脑灵光,开始把他外派跟单。李加荣有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他第一次听到了枇杷花在典籍中的记载:“可治头风、鼻流清涕、润喉止咳、解表疏风。”
李加荣很纳闷,西太洋周边千亩的枇杷林,怎么不做和枇杷花有关的生意呢?
“摘花难,人工成本太高。烘干技术不成熟,品相很难保障。这些都是批量生产的阻碍。”李加荣说。“最主要的,还是市场认可度不高,没销路,没人收购。”
2006年,塘栖镇退休干部、文化研究者林永金的《塘栖枇杷花茶炮制方法》,获得了国家专利。专利讲述了使用微波炉,分四步将枇杷花干燥的方法。
后来,李加荣成为了西太洋塘栖枇杷开发有限公司的主人。在前辈的启发和支持下,李加荣四处筹钱,拥有了一间搭载60台微波炉的车间。“车间辐射太高,那时候,进了车间,就红着眼流着泪出来。”李加荣回忆。
在互联网还未全面普及的年代,离“联名”这个新名词诞生遥遥无期之时,他已经想到将枇杷花与临平的老字号们搭售的方法。
恰恰好,枇杷及其衍生品,对于临平人来说,又是一样高度认可的事物。
20多年过去,当年简陋的车间,如今已经被具有专利的现代化设备替代。从烘干到消毒,实现了流水线作业,品质也更加稳定。当年两万元的年销售成绩,已经翻成了一千多万元。最金贵的枇杷花,售价高达4000元/斤。
他的办公室里,铺满茶壶底部的花瓣,被沸水冲击。一阵裹杂着泥土芬芳的、淡雅的精油般的花香,随着蒸汽升起,沁人心脾。
枇杷膏里没有枇杷果
枇杷叶要煮上一整天
《民国杭县志稿》卷六《物产》这样记载:“枇杷……以塘栖产之软条白沙为最。叶可熬膏、蒸露入药用。” 其实,蒸煮的过程,就如萃取。而不少人以为,枇杷膏是枇杷果熬制的。
“就有效成分来说,枇杷叶远比枇杷果要高得多。所以,枇杷膏、枇杷露的主要原材料,是枇杷叶。”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汪志平告诉记者。
据记载,身在枇杷之乡的塘栖人民,更是自古有着使用枇杷叶和花做菜、熬汤、制作枇杷膏、泡制枇杷露的习俗。
1965年9月28日下午,塘栖镇的药剂师虞永年,从下午一点起,就从上门送货的枇杷农那里,接手了一批枇杷叶。好不容易验完货、临近下班,他正觉腰酸背痛时,又有一艘载着枇杷叶的船只靠着运河的埠头停下了。他一边叹息回家要晚了,一边又启动了验货流程。
“这是我爷爷的日记。收下枇杷叶,才是第一步。”虞铭告诉记者,如今他是塘栖古镇浙江老字号翁长春的主理人。
近60年后,虞铭在浙江老字号翁长春的后院,采下了一箩筐枇杷叶。他用板刷蘸清水,仔细地洗去枇杷叶背的细毛。这道工序,是为了保证在之后的蒸煮过程中,枇杷液没有杂质产生。
虞铭用铲子不停地在锅里去沫。两个多小时后,浸着枇杷叶的这锅沸水,呈出淡红的颜色。虞铭将这锅汇聚着枇杷叶精华的汤汁捞出,移至另一口铜锅继续沸腾。十斤的枇杷叶汤汁,再经过数小时的搅拌、沸腾,只剩下约一斤的分量。
接着,再往锅里倒入白糖和蜂蜜,起到收汁的效果。如此,一罐浓稠、香甜、又具备清肺止咳功效的枇杷膏便出品了。
循着先民的智慧,枇杷之乡的人民,不断地改良工艺,将古法延续且发扬。这株五月结果的果树,也让运河畔的枇杷农们,有了四季常青的产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