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播撒幸福的种子!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9-05 15:04   

临平,石渠,一个是江南水乡,一个是雪域高原,两地相距3041公里,海拔相差4000多米。从2021年6月开始,杭州临平区援派石渠县工作分队便在这3000多公里的漫长路途上不停往返。两年来,他们牢记使命,不忘嘱托,主动作为,发扬“缺氧不缺信念、缺氧不缺智慧、缺氧不缺激情”的石渠精神,在石渠这个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播撒幸福的种子。近日,临平区融媒体中心派出记者前往石渠,走近这些为高原带去梦想的人,通过深入细致地采访,推出《临平人奋战在高原上》系列报道,为大家讲述他们的故事。

七月的扎溪卡草原,大朵大朵的云慢悠悠地在天空中漫步,阳光透过清爽的空气洒落在嫩绿的草场上。格桑花开得正旺,那一朵朵努力绽放的小花,把翠绿色的草原装点得越发俏丽,远远望去仿佛在草原上铺了一层黄绒绒的毛毯,这里的一切都散发着勃勃的生机。

和草原一样美丽的还有西浇的心情,这位37岁、在临平援建的石渠县冬春季蔬菜保供基地里工作的藏族妇女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生活就像格桑花一样,幸福又美丽!”

73岁的藏族老人所降则在八月收获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临平来的医生治好了他因白内障而失明三年多的眼睛。又一次看见了美丽的大草原,老人兴奋地对记者说:“我仿佛获得了全世界最大的财富!”

听到两人的感叹后,郭欣玮笑了。郭欣玮是石渠县委常委、副县长,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临平区援派石渠县工作分队队长,“作为一名对口支援工作队的负责人,听到当地群众因我们的努力而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心里自然会有满满的幸福感!”说完这番话的时候,郭欣玮含笑的目光望向翠绿的大草原,远处的牛羊星星点点,放牧的帐篷里冒出袅袅炊烟,“大草原真美啊,我希望我们的努力可以让这里不仅美丽更要幸福!”

藏族同胞欢快地跳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达锅庄

在高原,展现临平人的风采

扎溪卡草原所在的石渠县位于四川省最西部、青藏高原南缘,与西藏、青海省交界,是四川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而“扎溪卡”在藏语中就是“石渠”的意思。

郭欣玮告诉记者,石渠有着“世界最美湿地、千年唐蕃古道、石刻艺术王国、吉祥太阳部落”四张金名片。石渠的藏族同胞崇拜太阳,所以他们又被称作“太阳部落”,住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临平援建的邓柯中学

2021年6月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启动以来,临平区就与这片美丽的土地联系在了一起,也是从那时起,郭欣玮和唐晓峰带领着一群临平人,以满腔的热血踏进了这片文成公主曾经走过的地方。

按照组织安排,郭欣玮担任石渠县委常委、副县长,全面负责对口支援工作,唐晓峰担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对口支援工作的落实,他们组成临平区援派石渠县工作分队,将在石渠工作生活三年。从江南平原到川西高原,他们不仅要应对生活上的改变,还要经历精神上的洗礼。高原反应、寒冷气候、交通不便、习俗不同、观念差异……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考验。

牦牛在扎溪卡草原上快乐生长

“我们想得最多的还是如何顺利开展工作?如何顺利推进项目?毕竟我们是带着使命和临平区干部群众的嘱托而来,不辱使命才是我们要考虑的!”郭欣玮告诉记者,从对口支援工作启动以来,工作分队就抱着“以更高政治标准、更强政治自觉坚决完成好这一重大政治任务”的觉悟。

郭欣玮说,石渠县有着“缺氧不缺信念、缺氧不缺智慧、缺氧不缺激情”的石渠精神,这种精神力量也是临平区援派工作分队开展工作的动力。

作为临平区派出的对口支援工作队,不仅要把临平先进的技术、项目、理念带到石渠,还要促进两地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展现临平人的精神风貌,打造具有临平辨识度的对口支援“金名片”。

在高原,打造一支援派铁军

唐晓峰还记得第一次抵达石渠时的情形。那是2021年6月9日,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也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但是,他和郭欣玮还是出现了头晕、心跳加快、浑身无力的高原反应。“整个人发飘、脚踩到地上没有踏实感,走路稍微快一点就感觉喘不上来气。总之,刚到石渠那几天,整个人一直处于比较难受的状态。”

高反让两个人晚上睡不着觉,他们索性就彻夜聊天。“聊对口支援的思路、第一步工作怎么开展、来石渠的第一感受等等。”郭欣玮说,在石渠的卧谈感受很奇特,身体已经很想睡觉,但是高反却让人无法安然入睡,卧谈基本上是在头昏脑涨中进行的,尽管如此,二人还是达成共识:在石渠的三年时间里打造一支对口支援工作的“援派铁军”。

要成为“援派铁军”,工作分队必须要先“过三关”:身体关、语言关、生活关。郭欣玮笑言:这三关过不好,在石渠展开工作就无从谈起。

身体关主要是克服高原反应和高原寒冷天气带来的影响。刚上高原的时候,高原反应比较强烈,氧气成了队员们的生活必需品,去乡镇摸排情况都要随身带着氧气罐、氧气袋、氧气瓶,时不时就得吸吸氧。好在没多久,队员们就适应了高原条件,他们还总结了几点应对高反的小方法,像多喝水、说话不要大声、不要走得太快等,“不过,真正工作起来,身体上的不适就都感觉不到了。”唐晓峰笑着说。

石渠县的居民99%以上都是藏族,平时他们之间交流都用藏语,与外人交流用四川话。这两种语言对临平援派队员们来说都是陌生的。

藏族的小朋友拿到了临平爱心人士捐赠的“幸福来临”暖心包

唐晓峰告诉记者,年轻一点的藏族干部群众还会讲普通话,年纪大一点的只会讲藏语或四川话,所以队员必须要过语言关。“学会讲不容易,就先学会听;学藏语不容易,就先学四川话。现在我们听懂四川话没有一点问题,还学会了藏语的一些常用语。”唐晓峰操着四川口音跟记者说。

藏区的饮食习惯和江南有着很大的区别,重油、重辣,肉类占比高,新鲜的蔬菜大多要从外地运进来。队员们一方面想办法适应这里的饮食习惯,另一方面也学着自己做菜做饭,“没来石渠前我们都不太会做饭,现在不仅学会了,手艺还不错。”郭欣玮笑着说。

在高原,建设一批对口支援品牌

光阴荏苒已两年,援派队员们早已适应了高原的生活,也解锁了自己的高原限定“皮肤”,挂上了“高原红”,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一位美丽的藏族姑娘在冬春季蔬菜保供基地里工作

两年来,工作分队高标准、高质量实施援建项目35个,落实援助资金1.39亿元,项目完工率和资金拨付率均在甘孜州名列前茅,连续两年被评为浙江省驻甘孜工作队模范工作分队,工作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

因为临平区援派石渠县工作分队的付出和努力,西浇和所降都笑了,他们笑在脸上,甜在心里,也甜在了工作分队队员的心里,因为这笑容背后就是藏族同胞的肯定。

郭欣玮用“坚持一个原则、打通两个渠道、形成三个品牌、打造四个载体”总结了两年来的临平对口支援工作。

临平援建的藏服服装产业园一角

一个原则就是按照“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要求,始终秉持“石渠所需,临平所能”;两个渠道就是消费帮扶渠道、干部培养渠道;三个品牌就是公益帮扶、民族“三交”和援派队伍;四个载体就是邓柯中学建设、蒙宜土特产加工产业园、藏族服饰产业园、石渠县现代牦牛产业基地等项目。

尽管郭欣玮的讲述很简单,但是记者从这简单的背后读到了他们在打造“援派铁军”道路上持续的努力和付出,读到了他们奋力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播撒幸福种子的信念和行动,更读到了共产党员在雪域高原实践共同富裕的责任与担当。

“看到藏族群众由衷发出的笑容,我们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郭欣玮说。

▼延伸阅读▼

杭州钱塘援派教师马鸣五:记录“塘塘”情深,传递爱与希望

上有天堂,下有“宿杭” 杭州与宿州牵手结对

来源:临平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记者:周铭 翁楚楚 钟佳丽 金山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