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文明记忆中的“传梭”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7-20 14:51   

前言:上个周末(7月17日),叁个妈妈带着孩子们,采访余杭百丈镇的“传梭博物馆”,出发前,有小朋友问:“梭”是什么?

我愣了一下,换到百年前,梭子几乎是古代女子人手一把的必备工具,然而今天,即便是我们,也没有正儿八经地上手过一把梭子。

第一次,我那么深刻地领悟到传承的意义:人类的共同记忆,是对生命的另外一种延续以时间为“经”,以具象的物品和记录为“纬”,织成了人类共同的文明记忆。那些穿梭其间的“梭子”,就像是文明的载体。

传梭博物馆,顾名思义,传承梭子。

郑芬兰的“传梭博物馆”收藏了大大小小22000多把梭子,那些梭子原本大多藏在大山里:西藏最高海拔的工坊、华东畲县最小的村庄、云南怒江深处的高黎贡山......从2002年开始,她用20年时间,从一个背包客变成寻梭人,编织了一个个文化传承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一把"初心之梭"

在传梭博物馆的入口处,有一把被摩挲得发黑发亮的老旧梭子,编号为1号。与它共同展示的是郑芬兰为博物馆撰写的序言:如梭、传梭。

2002年,郑芬兰在贵州省义兴市布依族看到一把梭子,作为中国土布纺织技术的非遗传承人,郑芬兰对这把梭子非常感兴趣,她央求梭子的主人——一位布依族老奶奶把这把梭子让给她。老奶奶却说,这把梭子是70多年前,跟随自己嫁入夫家的嫁妆,不能给。

郑芬兰听了也不再强求,只是默默地跟着老奶奶做纺织、干农活。临别前,淳朴的老人忽然拉住郑芬兰,塞给了她那把不舍得的梭子,她觉得难得有一个年轻人愿意从事纺织业,难得有人像自己那样喜欢这把梭子。

孩子们观看土布纺织技术第二代传人纺棉线

孩子们听土布纺织技术第四代传承人傅梦帆讲初心之梭的故事

我问郑芬兰,这个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会让你萌发找梭子的想法?

她沉吟了许久回答我:也没什么特别,只是她把她的嫁妆送给了我,让我发现了梭子与梭子的不同,它们背后都有故事。

第二个故事是"三百妞妈妈"的火麻梭

2017年,郑芬兰在云南怒江深处的水沟头寨,发现了当地传统的麻纺织技艺。然而,这项传统工艺几乎失传,只有一个年已74岁,名叫“扒四妹”的少数民族老奶奶掌握。为了保护这项传统的手艺,郑芬兰带着设计师和产品团队的志愿者,前后两年11次重返高黎贡山,帮助扒四妹奶奶的媳妇——愿意继承手艺的“三百妞”建立了“三百妞”品牌,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渠道进行旅游产品众筹,建立了非遗产品工坊。

提问

观察

聆听

当年差不多消亡的传统手工焕发新机。云南高黎贡山脚下的水沟头寨,也不再是2017年9月郑芬兰初次进村时,只有一个老人在织布的样子。

农闲时候,村里的妇女陆续开始织火麻,长长的火麻线从村头牵到村尾,“三百妞”们:“芬兰妞,我们开始织布了。”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让傈僳族传统火麻纺织技术实现了真正的活化。

第三个故事是博物馆里的一台榨油机

在“传梭博物馆”里,有一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榨油机。有孩子很好奇,为什么在梭子博物馆里会有一台榨油机?我们从孩子们的采访里得知,原来,榨油机的主人叫余家富,是衢州常山县对坞村的村民。

几年前,为了拯救一座有着200年历史的老房子,中国美院毕业的余家富顶着家人的压力,挪用结婚用的彩礼钱进行旧房改造,成功设计了一座榨油、酿酒主题的乡村民宿:村上酒舍。而今,这座民宿被评为省级白金宿,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让对坞村成为了第一个城乡联动的村落。在郑芬兰的邀约下,余家富来到余杭县百丈镇,与郑芬兰共同设计了“传梭天地城乡联动综合体”。

把榨油机挪进梭子博物馆,是希望榨油机与梭子能见证双方对传统文化的共同传承,也是这些传承者对家乡手工艺的唤醒。唤醒的不仅是手工艺,还是一座村落、一种态度。

如今,“十亩之间”棉花田、非遗展示基地、研学中心、纺织作坊、遍布全国的乡村手工艺人,一只梭子带着乡村生活从“纺”到“织”,链接成可今天“郑芬兰们”对“传梭天地”的真正初心:不忘乡愁,城乡共富。

▼延伸阅读▼

亲子必看!二刷浙江美术馆“盛世修典”

来源:叁个妈妈(ID:SHE6LIFE)  作者:叁个妈妈  编辑:郭卫
返回
把榨油机挪进梭子博物馆,是希望榨油机与梭子能见证双方对传统文化的共同传承,也是这些传承者对家乡手工艺的唤醒。郑芬兰的“传梭博物馆”收藏了大大小小22000多把梭子,那些梭子原本大多藏在大山里:西藏最高海拔的工坊、华东畲县最小的村庄、云南怒江深处的高黎贡山......从2002年开始,她用20年时间,从一个背包客变成寻梭人,编织了一个个文化传承的故事。孩子们观看土布纺织技术第二代传人纺棉线孩子们听土布纺织技术第四代传承人傅梦帆讲初心之梭的故事我问郑芬兰,这个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会让你萌发找梭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