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君塔(至微堂 马鹰摄)
近日,在桐君山景区二期提升改造工程中发现一通明代碑刻。当时,施工人员在桐君山山脚植绿、修坎时发现了碑刻,随即请县博物馆专业人士前来查看,目前该位置已重新覆土。
桐庐县博物馆接报后,及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碑为残碑,碑文不全,经考证,该残碑立于明隆庆元年(1567),碑文主要记述了桐君塔的修建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桐君塔位于桐庐县桐君山巅,据乾隆《桐庐县志》载,桐君塔在桐君山,高七级,不知何时所建,宋景定元年(1260)重修,正德年间(1506—1521)遭雷火,(明)隆庆年知县董仕祯新之,(清)雍正十一年(1733)及乾隆九年(1744)两被雷震,未经修葺。
又据1999年新编县志载,光绪初年,塔尖被雷击坠。桐君塔是桐庐县的象征和标志性景观。1962年11月公布为桐庐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碑刻▼
↑ 陈淑珍(桐庐县博物馆馆长) 摄
据现存碑身和碑文判断,该碑的碑首、碑身上半部分及碑座均缺失,残存碑文字迹尚清晰,可辨认碑文:
“塔建自古其年代未考。至宋景定元……大明弘治七年间雷火霹其半顶。▢隆……县令以是塔为一邑风水攸系▢▢……桐人之求福也,谨志以为后世。张本云……董仕祯……宋寅、张建中,典史王守鲁……教谕洪佑……训导汪元湛、梅▢▢……县▢▢谕▢▢举建平,教谕郑……能岩教……旦,将乐知县俞一中……工▢吏吴▢何应乾王源张……督造▢民王孔弹弥郑访王应……▢▢塔匠诸廿……岁次丁卯仲春吉立”。
虽然碑名无法确认,但依据现存碑文内容大体可考定。该碑刻记述了桐庐县桐君塔的修建历史,立于明隆庆元年(1567)。具体认识如下几点:
一是碑文“塔建自古其年代未考,至宋景定元……”记述与清乾隆《桐庐县志》记载桐君塔内容相符。“县令以是塔为一邑风水攸系……”则明确了碑刻所记载的塔位于县城,且为风水塔,与桐君塔的功能性质相符。据文献记载,桐庐县城历史上有三座塔,分别桐君塔、安乐塔与圆通塔。安乐塔于元末明初两建两毁,于明万历十三年(1576)重建,至天启三年(1623)再拆毁,后未再建成。圆通塔位于圆通禅寺前山顶,久圯,为寺庙功能性质之塔。由此可见,该碑刻所记述的内容与安乐塔、圆通塔不相符,故判定该碑刻记述的是桐君塔。
二是碑文中所记述的“董仕祯、宋寅、张建中、王守鲁、洪佑、汪元湛、俞一中”等官员官职均是在明嘉靖至明隆庆元年(1567)期间,且根据“督造”、“塔匠诸廿”等碑文,可判定碑刻记述的塔修建年代为明嘉靖至明隆庆年间,据碑文落款“岁次丁卯仲春吉立”,则可判定塔修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
三是碑文上记述“大明弘治七年间雷火霹其半顶”与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桐庐县志》记载的桐君塔于正德间被雷火所损坏的年份有出入。从立碑与修县志的年代时间差来看,存在两种可能性,其一是清康乾《桐庐县志》记载有误,被雷火损坏的年代应为明弘治七年,而非明正德年间。其二是明弘治七年和明正德年间桐君塔均遭到过雷火损坏,清康乾修县志之时遗漏明弘治七年遭雷火损坏的内容。后一种可能因出土碑刻为残碑,未见详细记录,故存疑。
“我们根据残碑碑文上的一些年代、人物以及碑文的内容进行推断,来判定它跟桐君塔是相关联的。但是历史需要不断地进行考证,也欢迎相关专家、文物爱好者一起考证。”桐庐县博物馆馆长陈淑珍呼吁大家一起对碑文内容进行推敲、理解,让残碑的内容离史实更近。
在桐庐,流传着一句话:“桐庐人看不见桐君山是会哭的”,可见桐君山在桐庐人心中的地位。
↑至微堂 马鹰摄
桐君山位于富春江、分水江汇流处,背倚凤凰山,高约六十米,玲珑秀丽,临水而立。它犹如明珠美玉镶嵌在江上,所以古人也称之为浮玉山、小金山。
↑(至微堂 马鹰摄)
桐君山是桐庐县名的由来,也是桐庐山水的标志。这一著名的游览胜地,历代题咏极多,有人赞之为“峨眉之一角”,也有人说“峨眉诸峰不及此奇”。
桐君山上的主体建筑当是桐君祠,始建于宋元丰中,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了,曾历多次迁址改建。进入“仙庐古迹”月门后即到。祠宇三楹,轩朗高敞,“桐君祠”楣额为叶浅予用隶书题写。
祠内桐君塑像居中而坐,上悬“中药鼻祖”匾额为叶桔泉题写。叶桔泉先生是我国中医药界的一代宗师,是建国后我国医卫界最早的三院士之一。由他题写这一匾额,更增添了药祖圣地的文化内涵。楹联书“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童子。”上联结合桐君老人结庐炼丹与桐君山“丹灶”遗址来写,自然流畅不着痕迹;下联则有“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的意境。全联以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颇有情趣。
祠内壁上则彩绘《医药溯源图》,让人看后油然而生缅怀之情。祠内还有一组历代名医彩色塑像群,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东汉张仲景、三国华陀、东晋葛洪、唐代孙思邈、宋代王维一、明代李时珍、清代王清任等历代名医济济一堂。据说如此格局在国内仅有。无怪乎这桐君山称作“药祖圣地”了。
↑桐君塔(至微堂 马鹰摄)
桐君山上的制高点非桐君塔莫属了。塔高七级,近18米,矗立于山巅。
↑(至微堂 马鹰摄)
现在的塔是1982年按原样修建的。桐君白塔,除了有诗情画意的“塔影中流见,渔火半夜沉”景观外,更是桐庐人的一种心灵寄托。
(至微堂 马鹰摄)
在以水路运输为主的年代,从杭州坐船回桐,远远看到桐君山上的白塔,就感觉到家了,那一份游子思乡的情怀终于有了着落。因此,对于在外地的桐庐人,桐君白塔就成了家乡的象征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