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转塘内涝而想起:抗击水患还应做些什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7-29 12:07   

↑袁长渭摄于2013年10月7日 

长期生活在钱塘江边的泗乡人,对发大水记忆最深刻。这在张道先生的《定乡小识》里就有明确的记载。对泗乡人来说,钱塘江南北大塘就是一道生命保障线,不能有任何纰漏,否则,后果难于想象。大清朝咸丰四年和咸丰七年,南大塘两次坍塌,淹没了整个钱塘沙,也导致了钱塘泗乡的许多湖泊被泥沙淤塞。位于夏家桥村和何家埠村之间上千亩水面的孔家双潭、盛家龙潭,就这样被泥沙填平成了陆地,几千亩水面的铜鉴湖也变小了许多。

钱塘江边的几个龙潭都是每次钱塘江南大塘决堤被湍急的洪水冲刷而形成的,现在,新浦沿龙潭、骆家埭龙潭等成了钱塘江边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每一个龙潭背后,都有一个个祖辈血泪的故事。

张道先生的儿子张预,钱塘泗乡人叫他“阿吉先生”,因为长期生活在钱塘江边,目睹钱塘江潮水和洪水的危害,年少的阿吉发明了“磐头”抗洪抗潮,于是就有了钱塘江南大塘的“十大磐头”。磐头相当于连接大塘、突出在江里的丁字坝,但比现在的丁字坝要高。至今,这些磐头大部分都还在发挥作用。阿吉先生还真有出息,于1883年中了进士,做了大官,为《定乡小识》的出版做了贡献。

记忆中最大的洪水是在1969年。1969年夏天,我拿着一把小镰刀和一只小竹篮割草玩耍,父亲和一个邻居长辈在横沙桥头看着湍急的卫星浦水聊天,邻居拿着我的镰刀试一下水速,一眨眼,我的镰刀就被冲走了,害得六岁的我哭了一场,邻居不得不赔了我一把新镰刀。

1969年7月5日,那一场洪水,真是惊心动魄。位于钱塘江上游的桐庐南堡发生大水,整个村庄被冲走,南堡人灾后自救的精神被《人民日报》宣传为《泰山压顶不弯腰》。

大水淹没山里人,老虎要吃畈里人。短时间雨量集中,沿山的溪流就承受很大压力,一旦堤塘坍塌,山脚边的村庄就会有危险。畈里人就不一样,田里的水慢慢上涨,也就短时间淹没了庄稼,不会对生命和住房产生危害。

近五十年来的袁浦人真幸福。1969年,袁浦建成了白茅湖排灌站,一条贯穿南北的卫星浦直通白茅湖,每当有大雨时,水利部门会提前把卫星浦的水位降低。雨量集中时,多台近一米口径的大水泵同时抽水,能保证袁浦3万多百姓和3万多亩农田的安全。干旱时,又能及时从钱塘江里抽水,确保农田灌溉。真是旱涝保丰收。

二十多年前,西湖区委区政府,下决心整修钱塘江南北大塘,投入了巨额资金。修建了钢筋水泥的能抗击百年不遇大洪水的标准堤塘,也真是钱塘泗乡人之福。为此,我们公职人员,每人每年捐款250元,一连捐了三年。

记忆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园田化”的标语到处都是,在1975年,掀起了一场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和建设道路的运动,在杂交水稻推广的背景下,我们才真正吃饱了饭,饿肚子的日子才一去不复返。“田成方,渠成行,路通畅,绿树掩村庄”,现在看到的高大的一排排水杉,都是那时候种下的。

大学毕业后,我基本都在转塘工作生活,对转塘了解也就多一些。转塘的名字来自于唐朝诗人崔国辅的“路绕定山转,塘连范浦横”,由于每隔几年发一次大水,长期被内涝所困,转塘的名字被乡人调侃成为“转来转去都是塘”,这里的塘不是土堤,而是水汪塘。

转塘的水系分成几条,石龙山、白岩山、象山等长寿溪水下来进入双流,双流村的名字就是山塘溪和乌鸦溪两条溪流的合称,南边进入凌家桥溪和定山浦,北边过象山南渠进入杜家浦。龙坞龙门溪、桐坞溪、大清溪的水都汇流到杜家浦中。杜家浦的水和梅坞溪的水都从九溪珊瑚沙水库边流入钱塘江。

只要有大雨,遇到每月的潮汛时间,如果新安江上游又有大雨,或遇新安江大坝放水,转塘就会遭殃。我们泗乡人称之为“山水夹潮水”,钱塘江水位高,杜家浦水难于从珊瑚沙水库边自然排出,转塘内涝是必然的。

↑袁长渭摄于2013年10月7日 

1992年,我分到新房,住到了转塘教工宿舍一楼,经常与一楼邻居一起抗洪,门口叠沙包,防止家里进水。每当洪水内涝时,父亲就从袁浦送菜过来解困。父亲穿着雨衣,背着一石棉袋菜,从18路公交车象山站淌水过来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2007年10月7日,西湖职高前面东环路成了一条河流,水流湍急,会直接把人冲走,恰逢住校生回校,无法通知到的学生已经回到了学校附近。学校老师打着手电,每隔十米一人,迎接学生进校,确保学生安全。

2013年的10月7日,转塘又发生严重内涝,全部的道路成了河流,水位都在七八十厘米以上,浙工大附近水深甚至近两米。我在转塘街道书记任上整整一个礼拜没有回家,换洗衣服和心脏病高血压药都是妻子涉水从城里送来。

↑袁长渭摄于2013年10月7日 

钱塘泗乡有众多的排灌站,就单单缺少珊瑚沙水库边一个最为重要的机排站,没有这个排灌站,仅仅依靠运气,转塘的内涝将会几年一遇,甚至一年几遇。袁浦白茅湖排灌站确保了袁浦百姓五十年的旱涝不愁。珊瑚沙水库边的排灌站建成,必将永远解决转塘的内涝问题。

转塘内涝形成的原因,不仅仅是机排问题,还有就是二十多年前整个之江转塘单元的规划不合理,标高定的太低。一条教工路变成了美院北街,标高降低了将近七八十厘米。遇到雨季或暴雨,钱塘江水位高,龙门溪和杜家浦的水位提高,又无法排入钱塘江,转塘的水就无法排入龙门溪和杜家浦,内涝就会形成。运气好一点,雨停了,内涝也就自然消除。运气不好,钱塘江持续高水位,杜家浦持续高水位,因为没有机排,只能苦苦等待钱塘江水位降低。这样,就会形成内涝水灾,百姓吃苦,干部遭罪。

↑袁长渭摄于2013年10月7日 

2000年,西湖职高新校区建设时,我多长了一个心眼,原先设计教学楼标高被我临时提高了。根据几十年转塘最大内涝来确定标高,定为黄海标高8.4米。二十年来几次大水刚到台阶,都没有进入楼内,也算瞎猫遇到死老鼠。

转塘标高太低,还带来了一个大问题,增加了建设成本不说,就是大量的建筑废土无法处理,一直到现在都还在困扰之江地区的建设。

↑袁长渭摄于2013年10月7日 

转塘的建设已大半成型,标高问题是无法解决了。但长期困扰转塘百姓,阻碍转塘发展的内涝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亡羊补牢未为晚。

珊瑚沙水库附近建设一个机排站,永久解决内涝,应该尽快提上议事日程,泗乡百姓盼望着

作者:袁长渭,1964年5月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中学校长,曾经担任西湖区教育局副局长、蒋村街道办事处主任、转塘街道党工委书记和西湖区发改局局长,现任西湖区灵隐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和西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爱好写作和摄影,出版个人专集《钱塘往事》《钱塘山水》,个人的公众号为《钱塘往事》

▼延伸阅读▼

钱塘往事的讲述者带你读《钱塘山水》

袁长渭:钱塘自古产名酒,泗乡茅台历史久

来源:微信号:钱塘往事  作者:袁长渭  编辑:郭卫
返回
↑袁长渭摄于2013年10月7日长期生活在钱塘江边的泗乡人,对发大水记忆最深刻。张道先生的儿子张预,钱塘泗乡人叫他“阿吉先生”,因为长期生活在钱塘江边,目睹钱塘江潮水和洪水的危害,年少的阿吉发明了“磐头”抗洪抗潮,于是就有了钱塘江南大塘的“十大磐头”。↑袁长渭摄于2013年10月7日钱塘泗乡有众多的排灌站,就单单缺少珊瑚沙水库边一个最为重要的机排站,没有这个排灌站,仅仅依靠运气,转塘的内涝将会几年一遇,甚至一年几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