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过此”的意义,从雁荡山新发现沈括摩崖题记说起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1-27 15:27   

2018年4月,雁荡山温州总工会疗养院拆除,复建净名寺。好友张君朋强、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委员会金明雪在清理净名寺挂锡谷崖壁上的摩崖题记时,新发现沈括在雁荡山留下的第三处摩崖题记。在离地面近三米的崖壁上沈括留题了“沈括过此,陆元长、周昌符、黄颜、李之仪”等字,可惜这处摩崖下半部与其他摩崖有重叠,无法全部释读。这处摩崖的发现,使沈括在雁荡山的活动范围相比之前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轮廓,显得弥足珍贵。

净名寺是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位于雁荡山东外谷,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建,嘉祐七年(1062)浙漕李复圭奏立净名院,次年赐额。元毁于兵燹,明、清、民国多次重建。抗战期间,借作杭州宗文中学和雁荡战时补习学校校舍。1964年,温州总工会拆除净名寺改建为工人疗养院。

提起沈括,我们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梦溪笔谈》。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学者。沈括出生于天圣九年(1031),自幼勤奋好读,其父沈周曾在泉州、江宁、开封等地为官,如此沈括随父到处游走,对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有所了解,增长了不少社会见闻,也显示出了其超人的才智。皇祐三年(1051)沈周去世,至和元年(1054),沈括以父荫入仕,任海州沭阳县主簿。嘉祐八年(1063),三十三岁考中进士,任扬州司理参军。治平三年(1066),被举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宰相,开始大规模的变法运动。沈括积极参与变法,受到王安石的器重,任三司使。熙宁六年(1073)任集贤院校理。是年六月,两浙地区水患频发,经王安石推荐,神宗皇帝命沈括察访两浙水利、农田、差役等事务。此后的半年时间内,沈括足迹遍及浙江处州、温州两地。

从目前已知的几处沈括摩崖题记来看,其在浙江处州、温州两地的活动轨迹还是清晰可寻的。沈括当年怎么从京都开封出发,沿大运河南下,抵杭州,自杭州取道金华至处州,再沿瓯江南下到达温州,这些行走路线文献无记载,只能是猜想。金华至处州,历史上无水道行走的线路,沈括只有走陆路。这一线路沿途要经过缙云,仙都是缙云境内著名的风景名胜,自李唐后,骚人墨客来此游览者甚多,留下了大量的摩崖题记。沈括到仙都也不例外,在仙水洞步道下方右侧的崖壁上留题“沈括奉使过此,黄颜、李之仪……”等字。字直写三行,行二至五字不等。

↑仙水洞沈括摩崖题刻

《仙都志》载:两浙察访使吴兴沈括存中“苔封辇路入云天,鹤驾辽天去不还。惟有银河秋月夜,鼎湖烟浪到人间。”由此可见沈括是以察访使的身份过境缙云的。

↑ 南明山高阳洞沈括摩崖题刻

缙云到处州府城,当时不知道是不是沿着好溪而下,这样可以避免翻山越岭走陆路,又能节省时间。好溪流至处州府城郊后与瓯江汇合,在瓯江边有一处风景名胜,曰南明山。山上寺阁掩映于丛林,古迹隐现于丹崖,素有“栝苍之胜”美誉。沈括到了南明山,在高阳洞东口北壁之上题刻“沈括、王子京、黄颜、李之仪,熙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高阳洞”。查阅清李遇孙撰《栝苍金石志》,在卷四中有录载:“沈括等高阳洞摩崖,四行,行五字,末行六字,正书径六七寸,左文。”题刻用笔方折硬朗,中宫收坚,结构略带倚侧,有北碑遗风。

↑青田石门洞沈括摩崖题刻

处州府城至温州,沿瓯江而下,青田是必经的,而石门洞恰恰位于瓯江边。旗、鼓两峰劈立,对峙如门,故称“石门”,是青田境内著名的风景名胜。这里历史悠久,在李唐时期,石门洞就已经成为中国道教名山的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二洞天。沈括在石门洞月洞的崖壁上留题“太子中允集贤校理兼史馆检讨沈括奉使按行过此,熙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黄颜、李之仪同来”。从题记看,沈括一行人从南明山到石门洞走了两天。同查《栝苍金石志》,在卷四中也有收录:“沈括等石门洞摩崖,共五行,三行行八字,二行行七字,正书,左文”。此外,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续编》卷四十五中记亦有记载云:“沈括等题名,高一尺七寸,广一尺三寸五分,五行行八字,字径一寸五六分,正书,左行”。

青田至温州,温州转乐清。在温州或乐清沈括察访了哪些地方,文献也没有相关记载,但沈括写有《雁荡山》一文,便是此次察访的结果。沈括在雁荡山原先发现的题记有两处,分别在灵岩龙鼻洞和灵峰雪洞。

↑龙鼻洞的题刻只有“沈括”两字,位于洞左壁“田瑜来”右侧之下,正书,径二寸四分。

↑灵峰雪洞沈括摩崖题刻(图自温州发布)

雪洞则留题“沈括、王子京、陆元长、周昌符、黄颜、李之仪”。可惜的是,这两处题记,均没有纪年,从石门洞题记的时间来推算,估计应该是在熙宁七年(1074)春。

上文中,我们结合已发现的沈括相关摩崖题记,就其在两浙地区的行踪,做了简要陈述,接下来我们就题记中涉及到的沈括随行人员再做一简单介绍。仙都仙水洞题刻:“沈括奉使过此,黄颜、李之仪……”;南明山高阳洞题刻:“沈括、王子京、黄颜、李之仪,熙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高阳洞”;石门洞题刻:“太子中允集贤校理兼史馆检讨沈括奉使按行过此,熙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黄颜、李之仪同来”;雁荡山龙鼻洞题刻:“沈括”;雁荡山雪洞题刻:“沈括、王子京、陆元长、周昌符、黄颜、李之仪”;雁荡山挂锡谷题刻:“沈括过此,陆元长、周昌符、黄颜、李之仪”。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这六处题刻中的人数是有变化的,但沈括是核心人物,这一点毋庸质疑。且题刻内容直言沈括当时的官职是太子中允、集贤校理兼史馆、检讨,是奉使而来的,也就是说他是奉皇帝的旨意来察访的,时间是熙宁六年(1073)十二月至次年(1074)春。而与他同行的这些人又是谁呢,是跟他一起来的随从,还是当地陪同的官员?翻检资料,我们可大致了解这些人的一些基本信息。王子京,字硕甫,蓬莱人,历任福建路转运判官、副使。陆元长,陆游伯父(存疑)。周昌符,江西上饶人,治平二年(1065)任施州县尉,熙宁八年(1075)任处州幕。黄龄,建安瓯宁人,后徙居吴县,与沈括同为嘉祐八年进士,历任象山县令、御史。李之仪,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庆云)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任万全县令、枢密院编修、定州安抚司、原州通判、朝请大夫,著有《姑溪居士前后集》七十卷。

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涌现出一大批书法绘画大家。宋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隋唐书风向元明清过渡的转折阶段,其时代风格鲜明,尚意且多书卷气,优雅闲适,恣意豁达。我们审视这六处摩崖的书迹,除了南明山高阳洞、雁荡山灵岩龙鼻洞和净名寺挂锡谷的书法尚可观之外,其余几处的刻写较随意,写的并不突出,甚至可以认为书法价值并不高,但仔细观察,之所以不工,一是崖面本身并不平整,二是刻工水平不高所致。那么这六处摩崖题刻是谁书写的?会不会是沈括本人的书迹?这么多人一起察访、游览,凡事皆应遵循礼制,即依官职的尊卑来排列先后顺序,故而书写的这个人,理应是这群人中的核心人物,所以很有可能就是沈括本人。然沈括的书法,存世者不多见,我们无法通过书迹对比来推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沈括本人对于书法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从其《书法之道》一文一窥端倪。

综上,虽然沈括的这六处摩崖题记,文辞不多,且内容简略,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其蕴涵的文献史料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这些题壁经过了九百四十余年的风吹雨打,文字残泐斑驳,面对他们,我们何其有眼福,可发思古之幽情,这或许就是金石文字的魅力所在吧。

作者:郭欣,地方文史研究者,受聘于乐清市地方志研究室。擅金石传拓,爱好古建筑摄影。参与编写《温州古村落》、《温州古牌坊》。有多篇古村落、古镇研究文章发表于国家文化核心期刊《文化月刊》。

▼延伸阅读▼

这里是沈括的故乡!从良渚“沈括小学”说起

来源:乐清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图/文:郭欣  编辑:郭卫
返回
我们审视这六处摩崖的书迹,除了南明山高阳洞、雁荡山灵岩龙鼻洞和净名寺挂锡谷的书法尚可观之外,其余几处的刻写较随意,写的并不突出,甚至可以认为书法价值并不高,但仔细观察,之所以不工,一是崖面本身并不平整,二是刻工水平不高所致。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涌现出一大批书法绘画大家。宋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隋唐书风向元明清过渡的转折阶段,其时代风格鲜明,尚意且多书卷气,优雅闲适,恣意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