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用“心”讲好杭州文化故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1-15 10:32   

清皇帝,乾隆,刘凯临,杭州文化,西湖雅集

2019年3月,在第十一届杭州市星级讲解员大赛上,刘凯临凭借优异的成绩获评为杭州市四星级讲解员。这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管理处(杭州花圃)的职工,她还是杭州市妇女联合会千鹤巾帼宣讲团的成员,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刘三姐”。

相关阅读:

听“刘三姐”讲解杭州的东方艺术之花

从珠宝鉴定师到讲解员

清皇帝,乾隆,刘凯临,杭州文化,西湖雅集

看到如今的“刘三姐”,你很难想象,她曾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更令人意外的是,在成为讲解员之前,她曾是一名收入不错的珠宝鉴定师。

“做珠宝鉴定师也挺好,但我总想着做点更有社会价值的工作。”为了锻炼口才,也为了在最爱的文化场所工作,刘凯临最终选择成为一名讲解员。

刘凯临最初的获得感体现在参观者对自己讲解的认可上。

清皇帝,乾隆,刘凯临,杭州文化,西湖雅集

某一天,都锦生故居迎来了一位衣着讲究的中年女人,刘凯临上前开始讲解工作。

“当时讲得不太好的,人家可能是觉得我很热情,聊得很愉快,最后给我递了一张名片,一看名字才知道原来是一位来自香港的名人。”刘凯临说。

参观者的肯定给了她很大鼓励。“逛博物馆的人日日不同,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怎样的学识,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做的就是以诚相待,用热情打开交流的窗口。”

2018年清明节,刘凯临正在辛亥革命纪念馆进行讲解。彼时,人群中有三个人听得十分认真。讲到革命烈士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更是非常激动。

讲解结束后,这三人走到刘凯临身边,“我们是革命烈士姚勇忱的后人,今天过来扫墓。真的很认同你刚刚讲,现在跟很多人讲这些,他们不会理解,我们平时埋在心里,今天在博物馆里才能跟你聊一聊。” 

听着这些发自肺腑的感慨,刘凯临明白了这份工作另一层意义。以前的她,别人夸自己讲得好才有获得感;现在的她,看到参观者有收获、得到共鸣,便觉得很幸福。

“刘三姐”一般每天要接待两场讲解,每次半小时至两小时。她服务的博物馆提供的是免费讲解,多讲一个、少讲一个,讲解员的待遇不会有什么差别。

“数量不重要,重在有收获。”因此看到参观者,她和同事们总会主动上前提供服务,“很多人一开始说不需要,后面听完也都会觉得收获满满,很感谢我们。” 

从“背稿子”到“十项全能”

清皇帝,乾隆,刘凯临,杭州文化,西湖雅集

回想自己这十几年的讲解生涯,刘凯临百感交集。曾经,讲解员的工作基本是:“初中文化就行,能把房子看好,背背讲稿。”然而近年来,刘凯临能明显感觉到,一切发生了变化。

“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几年的春节,“博物馆里过大年”受到广大游客喜爱。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调查,春节期间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比例分别达40.5%、44.2%、40.6%和18.4%。随着杭州市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刘凯临也走进中小学校园,给孩子们讲解京剧文化、灯具文化、扇文化、环境环保、世界文化遗产……

杭州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对讲解员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口才、仪态、仪表、发音、普通话……样样要练;历史、文博、写作、英语、学术研究……样样要学。

在2019年杭州星级讲解员大赛上,五花八门的初赛选题也彰显了新一代优秀讲解员“接地气”的能力——从南宋人怎么“吸猫”讲解宋人对生活品味的追求,从《西湖清趣图》看南宋的消防制度……

除了丰富的知识储备,讲解员还要有灵活的策划头脑。“我们需要贴近市场策划形式多样的讲解产品,例如拍文物视频、录文物故事音频等。”例如2018年底,杭州市博物馆讲解员讲故事活动,已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表扬并在全国推广。

从传播知识点到传播力量

清皇帝,乾隆,刘凯临,杭州文化,西湖雅集

刘凯临常说,文物背后,有人性的力量。

“学习都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都先生发明了中国第一台程序控制的织锦机,讲解员的讲解让我肃然起敬!”杭州市民李大民在参观完都锦生故居后留言道。

清皇帝,乾隆,刘凯临,杭州文化,西湖雅集

李大民是杭州链条厂老厂长,也是都锦生故居的“老客人”。有段时间,李老经常来,一呆就是一个小时。

讲到都锦生的家国情怀,李大民很是感慨。“李老是业内知名的专家,链条厂关闭后,很多私企花高薪聘请,他不愿去,他觉得自己的技术知识要用来报效祖国,而不是为个人牟利。”刘凯临回忆道。作为一名技术工人,他在都锦生身上找到了共鸣。

清皇帝,乾隆,刘凯临,杭州文化,西湖雅集

“国人做实业,我们还要学习都先生,以国家兴旺为宗旨,有国才有家……”某日,一位93岁高龄的老人由家人扶着来到都锦生故居,缅怀故人。

“我15岁进厂,白天做工,晚上学文化课。老板人很好,对工人很好。今天我来看看老板……”听着老人喃喃的话语,刘凯临和同事们感动不已。

在博物馆,小朋友感到新奇,年轻人找到勇气,中年人感到共鸣,老年人觉得欣慰,外国人感到震撼……参观者的收获,就是刘凯临的幸福感所在。因此,她十分重视收集留言。

在她眼中,同一件文物,同一个历史人物,折射在不同参观者的心里,会带给他们不同的感觉。“我作为文物与参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能看到人们内心的真情流露,这是非常有获得感的!”刘凯临说。

杭州要打造世界名城,做好文化传播是重中之重。像刘凯临这样的讲解员,正如一个个文化之窗,“讲解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文博知识,更在于传播文物背后的人文力量,让它在新的土壤中开花结果。”刘凯临说。

介绍了“刘三姐”这么多,来!去听一听她撰稿并讲解的乾隆皇帝在西湖南高峰的一次雅集,领略这位金牌讲解员的魅力吧!

▼ 延 伸 阅 读 ▼

初心印记|微视频: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让文物活起来 | 2020年杭州市讲解员技能竞赛圆满落幕!

↓ 见 下 页 ↓

↑撰稿:刘凯临;指导老师:洪尚之、邵群

雅集是中国古代精英独创的赏心乐事,无论是竹林七贤寒素的“诗酒雅集”,唐代进士中榜之后汇聚长安曲江畔的“曲江大会”,还是苏轼米芾等文坛巨子荟萃的“西园雅集”,雅集是传统文化中风雅的象征。在历史长河中,它的形式不断变化,或宴饮赋诗,或联袂作画,留给今天的我们一段段佳话。

1757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46岁的清高宗弘历在台阁大臣,浙江当地高级官员及御用文人陪同下来到西湖南山一带游赏。这是乾隆皇帝的第二次南巡中的活动,他在此与高官学者们题诗唱和,举行了扈从威武,准备充分,供应一流的留余山居雅集。

帝王的出行是扈从威武的。这天子出行的排场,可以用“移动的宫殿”来形容了。因为它前有先导部队开路,中有御前侍卫居中护驾,后有保障部队殿后。在乾隆南巡期间,跟随天子出行的有五类人,他们是皇族成员、随扈大臣、皇帝宠信的外省官员(也包括地方官比如省总督以下道府州县官员)、再加上随侍人员和保卫人员。这些人员加起来达到了惊人的2000人。所以,留余山居雅集活动除了文化学者、陪同、随侍、安保人员要比普通雅集活动高出数倍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帝王的游赏雅集活动是准备充分的。我们可以参考一下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浙江的准备工作。当时,礼部尚书、大学者沈德潜,吏部尚书、大书法家梁诗正,武英殿编修官傅王露三位一流学者专门合纂了一部供皇帝游赏西湖的指导典籍——《西湖志纂》。内阁学士、书画家董邦达为皇帝绘制了《西湖十景图》,名字叫十景,实际足足绘制了54处景点。那么,当1757年皇帝第二次南巡来杭州,在相关景点的修缮布置安排上自然将会更加完善。

第三,帝王雅集活动供应一流,参加者的身份都十分尊贵。参加者必须是政界能臣和学界泰斗。

清皇帝,乾隆,刘凯临,杭州文化,西湖雅集

▲乾隆皇帝朝服像轴(故宫博物院藏)

1757年,在文化上对乾隆皇帝影响最大的大臣有五位,是皇帝钦定的“五词臣”。他们是沈德潜、钱陈群、张照、汪由敦和梁诗正。而且,这五位词臣都来自江浙地区,在江南甚至在中国文人士子中影响很大,可谓德高望重。

在五词臣中,浙江嘉兴人钱陈群由于长于经史,深得乾隆皇帝信任。据记载,在皇帝第二次和第三次南巡时,钱陈群都在家乡迎驾,并与皇帝同巡嘉兴、杭州、绍兴等地。同时, 钱陈群的儿子,时任内阁学士、刑部侍郎、经筵讲官的钱汝诚也都扈从乾隆帝南巡。所以,我们猜测,留余山居的雅集,钱陈群应该会全程参与。

五词丞中为首的梁诗正是杭州籍人士,为雍正八年的探花。乾隆皇帝的这次南巡,梁诗正因父亲患病正在杭州家中,他就在家乡迎接圣驾。皇帝还特别恩准他在家食俸禄。他应该也到了留余山居的雅集现场。

清皇帝,乾隆,刘凯临,杭州文化,西湖雅集

▲《南巡盛典》

这留余山居雅集活动的地点就在西湖南高峰东麓。当天,乾隆皇帝在游过小有天园后,由六通寺沿小径而上,来到一处山间的私家庄园,但见这里,树木草丛茂密,奇石林立。尤其令人惊喜的是,有一股泉水从石壁流下,由于石壁很高,水石相击之时,那声音特别好听,如同琴师在弹琴一般。

再来到山的高旷处,有名叫『白云窝』的楼阁建筑,楼的西面有供眺览的平台,叫『流观台』,在这里能远眺到西湖与钱塘江的风光。

与乾隆一起游赏的浙江省当地官员告诉乾隆皇帝,这个私家庄园名叫陶庄,是绍兴的文人陶骥建造的别墅。

乾隆皇帝十分喜爱陶庄,喜爱它山林泉石的野趣之乐,和超脱红尘的高逸之感。不过,他觉得陶庄的名字不够雅致,于是提名为“留余山居”。赐题“留馀山居”四字为额,这个名字流传至今。

清皇帝,乾隆,刘凯临,杭州文化,西湖雅集

▲《南巡盛典·留馀山居》

参观时,乾隆皇帝在园子里沉吟,推敲一番,现场做了总题为留余山居杂咏的五绝组诗。这一组五绝小诗体量虽说不大,但其中的意蕴在乾隆皇帝为数可观的西湖诗章中还是颇可玩味的。

留余山居杂咏

路入絶尘路,居真太古居。

湖山秀不尽,此处独留余。

步步踏奇石,声声听冷泉。

香炉峰下瀑,一半借来悬。

穿石登丹梯,凭楼出绿树。

旷览破天悭,豪吟惬始遇。

把臂合佺乔,决眦入寥廓。

振衣天风寒,西湖真一勺。

会得留余意,境将福不穷。

门应高大著,往事有于公。

乾隆皇帝的诗写完后,周围的台阁大臣们一起赏析,品谈。其中,康熙54年(17 15)年乙未科的探花,前翰林院编修、越中七子之一的傅王露拜读了诗作以后,既席用皇帝的五绝组诗原韵,做成了题为《御制留余山居杂咏五首原韵》的五绝组诗。

御制留余山居杂咏五首原韵

旧是柴桑径,今成金碧居。

丹山留福地,只在白云余。

瀑尘陈迹改,云窦见飞泉。

御墨留余润,银河万丈悬。

放鹤怀卧龙,鏖名托鸿树。

争如北窗闲,上与羲皇遇。

蹑屣上巉言,江海森寥廓。

恩波浩荡浮,不藉仙人勺,

当阶秀兰菊,雨露亦何穷。

锡福留余庆,方知大造工。

那么,其他学者和官员的应和情况怎么样呢?首先,估计五词丞中的钱陈群应该全程参与了此次雅集,因为我们发现他对于皇帝的诗作也给予了自己的恭和。他用淳正厚劲的行书在扇面上书写了此次乾隆的御制杂咏五首。

清皇帝,乾隆,刘凯临,杭州文化,西湖雅集

行书御制西湖杂咏五首扇页,就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收藏着,我们可以找机会到博物馆一览皇帝的诗,学政的字,体味君臣的唱和回应间的深情厚谊。

由此我们得知,留余山居的雅集活动,主要是围绕着诗歌创作展开的。因为中国古典诗词,是汉文化最精彩的内容之一。它复杂的格律和微妙的语境,凸显其特殊的文学技艺,构成中国帝制时期的“文化高地”。

而凭借武力入主中原的满洲君主,对此是有深切的感受与认知的。乾隆帝一生,都在进行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存世诗作多达四万三千余首。他乐此不疲。究其缘由,自然是为这片“文化高地”的“胜景”所吸引所致。

所以,乾隆皇帝会就一件文化作品或一个题材与诸臣不断唱和往来,这是一种君命不可违的严肃的命题之作。不过,皇帝特意营造出雅集的氛围,使得君臣之间命题、唱和带上文人汇聚酬唱之味,减弱了朝堂论政的紧张之感。

清皇帝,乾隆,刘凯临,杭州文化,西湖雅集

在近年的文物拍卖会场上, 有一件乾隆年御制泥绘山水诗文壶出现在拍场,此款御制紫砂壶腹部的一侧,堆泥篆书阳文撰写着乾隆皇帝御题诗《雨中留余山居即景》:径穿玲珑石,檐挂峥嵘泉。小许亦自佳,昨来龙井边

这种紫砂壶集诗书画印于一身,是清代宫廷在宜兴定制自用之器。从此件文物我们可以得知,留余山居的雅集上诞生的诗歌成为乾隆皇帝的不断回顾玩味的文玩元素并常伴他左右。

总体梳理乾隆皇帝在留余山居的雅集活动,我们可知,帝王举办的雅集活动首先传达出他个人在审美上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对江南园林艺术的倾心。其次,作为汉族文化的仰慕者和汉族士人生活方式的欣赏者,满族帝王与汉族高级官员,文化学者之间有着精神世界的互通。第三,雅集的举办地在杭州西湖,这是文化之湖,是精英文化,士大夫文化之湖。在历史上西湖一直是士大夫的精神家园。最终,满族帝王通过在汉族士人精神家园举办的以唱咏诗词为内容的雅集活动,强化了皇帝在国家内的文化领袖地位。

而作为九五至尊的乾隆皇帝,在称孤道寡的帝王身份外,爱新觉罗•弘历似乎也希望历史记住他的另一个身份——风雅蕴藉的文人。

▼ 延 伸 阅 读 ▼

全省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推介“十佳”新鲜出炉

两场主题活动打开“南宋”故事匣子

来源:据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曾艺,通讯员:潘高升,杭州杭州韩美林艺术馆  作者:宗和  编辑:郭卫
返回
去听一听她撰稿并讲解的乾隆皇帝在西湖南高峰的一次雅集,领略这位金牌讲解员的魅力吧。第三,雅集的举办地在杭州西湖,这是文化之湖,是精英文化,士大夫文化之湖。像刘凯临这样的讲解员,正如一个个文化之窗,“讲解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文博知识,更在于传播文物背后的人文力量,让它在新的土壤中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