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东郊土物:麦糕与冬腌菜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2-29 13:48   

↑彭埠发布

“新出笼的麦糕,又甜又香喽!”农贸市场传来一阵叫卖声。每到农历的七月十二前后,家住彭埠直街的王大妈就会忙碌不停,彭埠一带的人都认识这位和蔼近人、清爽利落的老人。每年的这个时候,王大妈都会出现在彭埠菜场,给大家带来香香糯糯,金黄诱人的麦糕,她的手艺也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麦糕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于杭嘉湖和萧绍宁一带的民间传统食品,是用面粉和煮烂的老南瓜或乌豇豆揉成面团,再做成長条形,然后在蒸笼里垫上美人蕉的叶子,將面团放于其中蒸熟而成的。用老南瓜做成的麦糕叫南瓜麦糕,呈金黄色,用乌豇豆做成的麦糕叫乌豇麦糕,呈乌黑色。

《东郊土物诗》中有一首“南瓜饼”写的就是麦糕。

旨蓄谋御穷,阴瓜摘慌梗。

剖刀和粉华,蜡色制成饼。

翠釜蒸浮浮,冰盘叠整整。

何事夸红绫,风味擅乡井。

《东郊土物诗》是清朝文人朱点所编的描写杭州城东一带风物的诗集。可见麦糕在几百年前就已成为杭州城东一带流传甚广的一种风味食品。

麦糕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从民间流传可知,它与农历七月十二的鬼节有关。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冬至。中元,就是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这一天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传说七月十二地宫会打开地狱之门,也就是地狱开门之日,在这一天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据说在这一天,不管是好鬼还是坏鬼都会被释放出来,七天之后再全部归回。在鬼魅释放的七天中,人们把它想象成和人间一样,凡有家有后代的, 这样的鬼就自然要回家,于是每家每户都会在这个日子祭祖。当然,除了可以回家的鬼以外,其余那些剩下的,就是无处可去的孤魂野鬼,故而每到七月半之前人们通常认为是最不安全的,怕被孤魂野鬼撞上。所以,善良的人们总要对这群无家可归的野鬼魂表示一下,这麦糕就派上了用处。

在七月十二用麦糕来祭祖,这是城东一带的风俗。除祭祖时要在桌上放上几块麦糕外,每家每户还要在灶间后门外挂上一个篮子,里面放几块麦糕,用来打发那些四处游荡的孤魂野鬼。不过传说归传说,麦糕最终还是吃到自家人的肚子里,然而这个风俗却延续了下来。

2020年8月,彭埠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开展“记忆中的乡愁 舌尖上的美味”—非遗传承麦糕制作活动。

七月十二做麦糕,不仅是杭州城东一带百姓重要的一个风俗,也成了妇幼老少期盼的一件事。每年只要一到农历七月出头,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摘老南瓜,买面粉,采美人蕉叶。尤其是孩童,更是蹦进蹦出,忙得不亦乐乎。麦糕做好后,邻里之间都会互相品尝赠送,一来图个高兴,二来比比手艺,品品各自不同的风味。

城东一带的麦糕,主要有三个品种,用老南瓜制作的南瓜麦糕,也就是《东郊土物诗》中写的“南瓜饼”。用乌豇豆制作的乌豇麦糕,以及用赤豆制作的赤豆麦糕。由于赤豆较贵,制作的人家不多,普通老百姓大多制作南瓜麦糕和乌豇麦糕,尤其以南瓜麦糕最为普遍,也最具有代表性。

南瓜麦糕虽然原料简单,制作过程也不复杂,但要做出风味来却也并不容易。制作南瓜麦糕最关键的是南瓜,选择上好的南瓜是制作南瓜麦糕的第一步,一般来说,选用的南瓜越老越好,太嫩的南瓜做出来的麦糕,不仅色泽不好,也没有香味,老南瓜做出来的麦糕则色泽金黄,香糯可口。制作过程中最难把握的则是南瓜和面粉的比例,南瓜太少了没有味道,太多了,蒸出来的麦糕又没有韧性。

记得小时候做麦糕,除选好南瓜和配好比例外,常常为糖发愁,那个年代什么东西都紧张,糖也不例外,成了最紧俏的商品,还要凭糖票供应,能搞到几两白糖可不容易,一般人家只能用糖精,但糖精的味道毕竟不能与白糖相比,差多了。如果能够在制作麦糕时加入少量的乔麦粉和糯米粉,风味自然会更佳,但在贫困的年月,普通老百姓是买不起这类配料的,能有面粉已经很不错了。

香香糯糯,金黄诱人的麦糕,曾是杭州城东一带百姓难忘的记忆,数百年来,它带给勤俭、辛劳的城东百姓多少甜蜜、多少快乐。虽然如今吃遍了美味佳肴,吃惯了肯德基、麦当劳的人们,对它已提不起兴趣,也很少有兴趣再去做这老土的麦糕,但它的香味却伴随着杭州城东百姓几百年的酸甜苦辣,飘浮至今。

我想,七月十二做麦糕,作为一种民俗,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它至少是历史文化的延续,是不应该被遗忘,更不应该被淹没的。

▼延伸阅读▼

难忘旧时杭州的老滋味

过了冬至就是年!这份“十碗头”年夜饭菜单请参考

来源:江干报  作者:文:刘平安/视频:彭埠发布  编辑:郭卫
返回
城东一带的麦糕,主要有三个品种,用老南瓜制作的南瓜麦糕,也就是《东郊土物诗》中写的“南瓜饼”。在七月十二用麦糕来祭祖,这是城东一带的风俗。七月十二做麦糕,不仅是杭州城东一带百姓重要的一个风俗,也成了妇幼老少期盼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