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文化的特色深深扎根于传统土壤之中,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内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和道德精髓。杭州城市人文精神具有多维的文化基因,成为杭州城市形象塑造的精神要素所在,共同支撑着“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精神。总结来看,历史上分别形成了七类人文精神。
01
“保境安民、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
在历史上,吴越国钱镠“保境安民”的政策乃至后来钱俶的“纳土归宋”,一向受到后世史学家的高度评价。在五代十国时期,许多名噪一时的北方大都市在战争混乱中相继衰落,当时统治杭州的吴越国王钱镠及其继承者却采取了开明务实的“保境安民”政策,扩建杭州城,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其中丝织业和瓷器业尤为兴盛。统治者十分注重兴修水利,整治西湖和钱塘江。后梁开平四年(910),钱镠王发动民工二十万于候潮门、通江门外筑捍海石塘,抵御潮水侵袭,后人建造钱王祠以此纪念这位亲民务实的统治者。及至钱俶王时期,遵从祖宗遗训,取“保境安民”之策,寻求长治久安,为杭州城的建设与发展赢得了时间与条件,使得杭州城市迅速崛起,从南方的第三等都市而一跃成为“东南第一州”。
02
“仁爱民本、道义担当”的人文精神
在杭州历史上,有两位与杭州山水相得益彰的著名诗人“市长”。白居易在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苏东坡分别在北宋熙宁四年(1071)和元祐四年(1089)出任杭州通判和知州。两位文人政治家共同以治理西湖、为民造福最为出名。白居易提出治理西湖的方案,从钱塘门到武林门一带修筑了一条长堤,把西湖一分为二,此举极大改善了西湖周边农田的灌溉,也发展了交通,促进了经济繁荣。后人为纪念白居易将此堤命名“白公堤”。苏东坡开浚西湖,解决西湖水利失修问题,用葑草和淤泥在西湖修筑了一条贯通南北湖面的长堤,这就是有名的“苏堤”。除白、苏之外,在杭州历史上有德于民的贤太守还有范仲淹、李泌、杨蒙瑛等人,他们均把利用和治理西湖看作造福民生、发展社会的“重中之重”。
▼ 延 伸 阅 读 ▼
↓ 见 下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