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良渚?《看见5000年 良渚王国记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1-16 14:40:11 Mon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锤落定,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在这个所有中国人都为之欢欣鼓舞的时刻,敲锤现场却有个女记者,看起来表情沉重,好像不太高兴的样子。

她正是那位跟随一线考古学家,潜心追访良渚考古近十年的钱江晚报文化记者——马黎。“当时到底是写稿,还是鼓掌,还是笑,还是哭?”她坦言自己对良渚这个小孩的感情实在是百感交集。作为合格的记者,必须足够冷静客观,不代入“我”的情绪,“我”应该藏在背后。可那时的她看似足够淡定,却难掩自己的激动,所谓的“不高兴”实则是努力抑制兴奋的结果。而正是她的淡定与从容让她能在这个冷门行业坚持至今。

2020年10月27日下午2时,马黎作为浙江传媒学院优秀校友之一,重返母校,做了一场名为“谁解良渚——《看见5000年——良渚王国记事》”的读书会。此次活动在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下,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三有读书会主办,浙江古籍出版社、钱报读书会协办。

讲座伊始,马黎先向文学院赠书十册,随后围绕着“谁解良渚”这一主题娓娓道来。

谁解良渚?“谁”一指所有观众,亦是指马黎自己。2012年,是马黎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三年,她进入《钱江晚报》做文化记者。第一条新闻,跑的就是就是良渚考古。那年的4月13日,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评上了“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人眼中的奥斯卡奖。自那天起,九年来,她亲赴浙江考古一线,采访一线考古学家,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深度追踪报道,参与了良渚考古、保护与申遗的各个环节,熟知良渚文化的内涵。

“谁解良渚”的“谁”,也是那付诸青春年华于考古事业,促使良渚考古突飞猛进发展的考古人。良渚古城是“地下气象万千,地上土丘一片”的古老遗址,考古学家往往是追着石头跑。2006年,考古学家刘斌带着考古队在瓶窑葡萄畈遗址进行试掘,发现了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南北向河沟,向下挖又挖到了一层石块,由此“石”破惊天,发现了良渚古城。但考古并不是每天都有重大发现,更多的时候人们只能面对一块块平平无奇的石头反复研究。

“我和考古队员一起模仿良渚人,一担一担,来回运输石头,计算良渚人一天的工作量,并分析良渚人到底是从哪座山上采集的石头,选了哪一种石头。”马黎说。最终他们确定,在不吃不喝的理想状态下,一个人完成一船石头的采集运输和铺装,大概要9个小时。而铺完所有石头,总用工量为8.4万工。

考古是挖宝吗?不,是挖石头。马黎跟随着考古学家一路研究,一路破案。她表示比起所谓的“挖宝”,她更愿意选择这些挖掘、了解那些微不足道的“石头”,无人选择的小径,不大起眼的碎片,隐秘不可察觉的声音。《看见5000年——良渚王国记事》一书不刻意追求所谓重大的发现,猎奇的故事,耸人的标题,其中内容却与每个人的生活有关——过去的人,现在的人,还有人类的未来。此书带有鲜明的非虚构文学特质,是马黎根据亲历的事件或者对亲历者的采访写作而成的。文化要传播分寸和美感,除了文字以外,内容的分寸更为重要。在她看来,石头就是“好材料”,她不一味追逐所谓“重大发现”和“最”,而是通过发掘那些意想不到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还原一个更为真实的“现场”,让历史和当下相重合,今人和古人相对话,让读者获得更多层面的信息和情感。

出于对马黎专业的写作态度,独到的媒体人素养的欣赏,《繁花》的作者金宇澄曾勉励她走非虚构纪实之路,摊开更多故事的细节,寻找更多原生的材料,将写作之路走得更为宽广。

在讲座最后,马黎分享了她的写作经验。文学是她的起点,对诗与真的追求,为她带来走得更远的力量,在文学院就读时积累的经验至今在她身上起效。她以米沃什的诗歌《传说》作为结尾,借以表达心意。

而后的读者互动过程中,她表示她的写作不是代表受访者发声,而是隐在幕后,充分还原采访者所言,至于其中真假全权交由读者评判。她认为作为文字工作者,最重要的一点是客观呈现事实,不要总是强调自己的想法,给自己加戏

同学提问

当在场有同学问及“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对当今的大众考古趋势怎么看?”马黎表示她见证了良渚考古在这十年来,在新媒体发展中的变化,以前可能大多是“某地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通稿式的报道,如今各大新媒体上可以看到有关考古的“萌”报道,甚至在热搜上也有它的身影。但其中有不少报道为了打造爆款,故意混淆“考古”与“盗墓”的概念,以吸引流量。在她看来,在万千的新媒体海洋中,新闻记者应当把握自己的定位,坚守记者底线,保持严肃的态度,绝不能消费“考古”这一概念,也不能纯粹迎合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古人因一块石头撬动了良渚古城,马黎则听“石语”而作数十万字言。一块坚硬的石头,在土里一埋就是千年。一个坚定如磐石的人,在考古现场一站就是近十年。她真正无愧于这样的评价:“马黎是良渚考古的参与者、旁观者和传播者。”

▼延伸阅读▼

马黎:小弟苏东坡与五位大哥的杭州往事

来源:浙江古籍出版社  作者:浙江传媒学院:文:杜滢蓥、林心怡、晏艺;图:盛业宁、陈璐  编辑:郭卫
返回
她正是那位跟随一线考古学家,潜心追访良渚考古近十年的钱江晚报文化记者——马黎。考古人因一块石头撬动了良渚古城,马黎则听“石语”而作数十万字言。“我和考古队员一起模仿良渚人,一担一担,来回运输石头,计算良渚人一天的工作量,并分析良渚人到底是从哪座山上采集的石头,选了哪一种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