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人们对美丽西湖的歌唱从未休止。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全新风格的中国现代流行歌曲诞生并蔚然成风,其中以某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题为背景的一类歌曲中,“杭州西湖是歌咏最多的地方”(钱乃荣:《上海老唱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版,第386页)。有《西湖春》《西湖春晓》《苏堤春晓》《柳浪闻莺》《雷峰塔影》等一批歌曲相继问世,成了民国流行歌曲中“西湖歌”的代表作。
面对西湖美景,心旷神怡,乐之歌之,置身西湖怀抱,则情由景生,叹之咏之。盘点“西湖歌”,我们先从《西湖春》这首歌开始欣赏。该歌由江涛作词,陈歌辛作曲,当时的著名影星兼歌星李丽华首唱——
春风吹,春燕归,桃杏多娇媚,侬把舵来郎摇桨,划破西湖水。 春意浓,春心暖,无力柳叶垂,眼儿相望心相印,侬为郎陶醉。 春风吹,春燕归,远山多青翠,湖上鸳鸯花间蝶,双栖又双飞。 情切切,意绵绵,无言痴相对,但闻远处歌声传,春日最陶醉。
春意洋溢、情景交融的歌词,简洁平易、舒缓抒情的乐曲旋律,由甜润的女声娓娓唱来,部分语句辅以男声伴唱,恰似情侣絮语,把令人陶醉的西湖春光与心心相应的爱恋之情融合得那么自然妥帖。伴奏的风格兼融中西,其间运用民族乐器则平添了亲切之感。该歌作曲者陈歌辛,是流行歌曲的大家,《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凤凰于飞》等名曲即出自其手,为西湖而歌他同样出手不凡。
再听《苏堤春晓》,漫影词,侯湘曲,张帆演唱——
苏堤春晓风轻,垂柳弯腰相迎
看那天外彩虹,映著水光滢滢
花朵充满柔情,蜂蝶飞来相亲
不管风雪变幻,它们心心相印
我不要黄金白银,我只要不变的心
我不知虚伪欺骗,我只要温暖真情
苏堤春晓风轻,垂柳弯腰相迎
人间谁有真情,我就和他相亲
张帆
春日风光,古堤美景,借物“比兴”发出由衷的期盼——人间真情、心心相印最宝贵!三拍子的乐曲显得活泼欢快,影星歌手张帆的演唱发音饱满,接近美声唱法,正合大地苏醒、春意蓬勃的节奏。
这样的歌曲和唱法让人耳目一新。其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抒发真情实感,贴近生活,雅俗共赏。其音乐优美流畅,将民族曲调融合于西洋音乐旋律和乐器演奏。其演唱则一口流利的国语,没有南腔北调的语音之隔。在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域、中国与西洋的融汇中唱出时代之音而成为挡不住的流行。
流行歌曲诞生后即被称为“时代曲”,除了内容新、形式新,还在其传播的载体新。其时正值留声机及唱片、无线电广播、电影等传媒繁荣之际,流行歌曲便插上飞翔的翅膀而广为流传。那些咏唱杭州西湖的歌曲,更多的是以电影主题歌和插曲的形式问世。
比如《西湖春晓》,就是明星影片公司1935年所摄电影《船家女》的插曲,由贺永年作词,贺绿汀作曲,歌星郎毓秀、胡然、胡投、陈玠合唱——
皓皓朝阳上柳梢,淡淡轻烟漫山腰。听,柳浪莺声报晓,美丽的西子醒了;看,清波随风荡漾,明媚的西子笑了。画舫轻棹,荡进西子怀抱,青山绿水,船在画里摇。摇摇摇摇,努力把船摇,人在镜中喧,船在画里摇。
歌词不长,视与听兼美,静与动相济,以拟人手法写西子湖,以动态画面绘游湖人。乐曲采用了相对复杂的四声部合唱,旋律丰满优美,带有西洋舞曲韵味,颇合于表现明媚灵动的春日西湖景。著名歌唱家郎毓秀的花腔女高音,则让演唱更具雅韵,聆听之际犹置身西湖山水画境中。
《雷峰塔影》,徐志摩词,贺绿汀曲,新华影片公司1936年所摄电影《长恨歌》的插曲,王人美演唱——
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满天稠密的黑云与白云;我送你一个雷峰塔顶,明月泻影在眠熟的波心。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团团的月影,纤纤的波鳞,假如你我荡一只无遮的小艇,假如你我创一个完全的梦境。
名家词曲,美人唱吟,波映塔影,恍入幸福梦境。著名电影演员王人美的女高音,随着流畅舒缓的钢琴伴奏而出,纯朴、清朗、随意,非常契合歌词的意境。而词作者徐志摩对杭州西湖的一往情深,也颇值一提。他曾白天近观雷峰塔,夜晚远眺雷峰塔影,动情而言:“我便在三个印月潭和一座雷峰塔的媚影中做一个小鬼,做一个永远不上岸的小鬼,都情愿,都愿意。”雷峰塔倒坍的前一年(1923年9月)徐志摩作了《雷峰塔》《月下雷峰影片》两首诗,塔倒后一年(1925年9月)他又写了《再不见雷峰》一诗,对于雷峰塔他可谓情有独钟。插曲《雷峰塔影》的歌词便是徐诗《月下雷峰影片》的原文。
《柳浪闻莺》,吴村词,金钢(黎锦光)曲,大同影业公司1948年所摄电影《柳浪闻莺》的主题歌,龚秋霞、白光演唱——
(合)柳浪处处,处处闻莺。我问莺儿,何事轻唱?柳浪处处,处处闻莺。我问莺儿,何事低吟?(龚)她说,她说,君不见烽烟弥漫,儿女尽远征。(白)她说,她说,君不见白骨遍野,慈母泪满襟。(合)啊,今朝呀!今朝呀!初阳升起,平波似镜。我们祷苍天、祈大地,愿化苦难为欢乐,愿化干戈为玉帛。让我们伴莺儿,临风歌咏。让我们共湖光,永驻青春。
作为主题歌,内容自然要紧扣剧情主旨。《柳浪闻莺》讲述的是两位青年女学生挚爱音乐,共求深造,尔后人生道路明暗各异、分道扬镳的故事。歌词借西湖美景来反衬时世之艰厄,体现了对美好前景的祈求和向往。音乐旋律则相应地带着忧虑、期盼之感。该歌由龚秋霞、白光两位“大腕”合唱与对唱,女高音与女中音搭配起来,龚秋霞那甜润婉转的女高音,白光那低沉厚实的女中音,反差而又谐和,给人深刻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柳浪闻莺》是我国电影史上插曲最多的一部影片,达15首之多,参与配唱者几乎集中了当时歌坛大部分当红歌星,其中白光一人就唱了7首。配于该影片的《如果没有你》《湖上吟》《湖畔四拍》等歌曲都很有名。影片中有一首插曲叫《初阳》,歌名无关西湖,歌词却有西湖之语——
初阳升起,云消雾散,新的希望正向着我们呼唤。这呼唤像南屏钟声,唤醒了人间迷梦。初阳升起,柳舞莺散,新的希望正向着我们呼唤。这呼唤像苏堤晓色,驱散了人间黑暗……
至于剧中其他插曲,虽未明写西湖,但因冠以“柳浪闻莺”之名,且外景全部摄自杭州西湖,则其中“湖”“舟”“月”“柳”之类意象,就自然让人联想到美丽的西子湖。
关涉西湖的电影插曲,还有《人人都说西湖好》,田汉词,黎锦光曲,国泰影业公司1947年所摄电影《忆江南》的插曲,由女主角、金噪子周璇演唱。这首歌写了剧中主人公采茶女凄苦的生活遭遇,体现针砭时世、同情弱者之意。不过“人人都说西湖好”之句以及歌中的西湖景物描写,客观上展示了西湖之美好。
流行歌曲唱西湖,大多描绘湖光山色、记述游览之乐、抒发触景之情,但也不乏实写杭州故事、直接讴歌西湖儿女的佳作。例如风靡一时的歌曲《西子姑娘》。该歌以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在杭州笕桥与日军空战大获全胜为背景,讴歌空军勇士,表达了杭州姑娘对他们的敬佩与情谊——
柳线摇风晓气清,频频吹送机声,春光旖旎不胜情。我如小燕,君便是飞鹰,轻度关山千万里,至高无上是飞行,殷勤寄盼,莫负好青春。
铁鸟威鸣震大荒,为君亲换征装,叮咛无限记心房。柔情千缕,摇曳白云乡,天马行空声势壮,逍遥山色湖光,鹏程万里任飞扬,人间天上,比翼羡鸳鸯。
春水粼粼春意浓,浣纱溪映花红,相思不断笕桥东。几番期待,凝碧望天空,任凭飞鸿云阵动,归程争乘长风,万花丛里接英雄,六桥三竺,笼罩凯歌中。
这首歌由傅清石作词,刘雪庵作曲,“金嗓子”周璇演唱,后又由“银嗓子”姚莉再度演唱。同一首歌先后由两人演唱而各具风采,周璇以探戈风格的流行歌曲演唱,歌喉柔美婉转;姚莉则富于美声唱法韵味,歌调舒缓抒情。《西子姑娘》这首歌,以柔婉之曲来歌唱空军将士的阳刚英勇,推出后随即风靡歌坛,唱响全国。
无需精确统计,已足让人相信:杭州西湖是人们最为之倾情而歌的地方。哪怕流行歌曲的发源地和盛极之地上海,直接唱上海的歌曲并不多。而杭州西湖,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如此诱人,入画入歌无不宜。距上海一百几十公里,杭州既得区位之优,又不失距离之美,便成上海“后花园”。爱西湖,游西湖,唱西湖,引领风尚的上海歌坛为西湖当起了形象大使,杭州西湖更在“有声有色”之中惊艳海内、播芳天涯。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民国时期的西湖歌,是有声的西湖文化遗产。经典老歌,怀旧回放,最喜原汁原味听原唱,幸有当年各唱片公司争相录下好听的西湖歌,尤以“上海百代唱片”为最。倘得一台老式留声机,一张张老唱片,在一圈圈旋转中放唱出一首首西湖老歌……莫问“杭州何处最能体现民国风情”,我说,就这唱不尽的“西湖歌”,最民国,最西湖!
(本文原载《中国收藏》2019年2月刊,原标题《西湖歌舞几时休》,经王士杰授权转载,致谢!)
王士杰,桐乡人,198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任桐乡市文联主席,现为桐乡市名人与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