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边,拱宸桥下,桥西直街,一座书院,一位诗人,几壶好茶……这是诗人工作的地方。在他的笔下,运河畔的老桥、老码头、老腔调、老习俗、老风情、老味道、老手艺、老行当……市井百态扑面而来,涌现出新生命力。他研究运河文化,运河的历史里也有了他。
一座书院,敞开怀抱迎接读客
图自《拱宸》杂志
从登云大桥西下,踩着青石板路再过一座小桥,就能看见拱宸书院。“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穿过书院大厅,踏进院落时首先注意到的,就是这幅弘一法师的对联。任轩特意将其挂在门口,衬着两旁红色的中国结,在黛瓦白墙、青藤悠蔓中很是显眼。任轩坐在书院的二楼,运河边的风从窗外吹进,烹煮铁观音的壶嘴蒸汽四散,一度模糊了他的眼镜片。
这座两层的古色院落,坐落于桥西直街南端,是一处挖掘、研究、展示和推广运河文化的场所。藏书近万册,其中三分之一和运河有关。书院藏书有的是任轩和其团队成员从各处收购而来,有的是热心杭州市民慷慨捐赠,有两张近代运河地图堪称孤本。怕老鼠啃坏了这些宝贝,任轩还养了一只橘猫,刚下了五个崽。平日工作,小猫有时还会跑来闹闹他。
从2015年12月起,任轩是拱宸书院的负责人。此后,文艺沙龙、运河主题展览、原住民讲坛、知联大讲坛、读书会等纯公益性活动几乎每周都会在拱宸书院上演。
钟鸣 摄 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2017年1月,拱宸书院内专门开辟出“廿四书弄”,除周一闭馆日,24小时免费开放,让阅读运河故事的窗口伴着彻夜不灭的灯与书香,所有想看书的人都能进来。附近商场曾有一名保洁员,每天午休的1个多小时,拾掇拾掇,就会来翻上几页书。在老人看来,书院是个安静又安心的地方。还有一段时间,每天华灯初上,都能看到这样一位读者,他的衣着看起来像民工,脚旁放一只很旧的手提行李包。他专注阅读的样子,令人十分感动。2017年6月,“廿四书弄”升级了,拱宸书院又挤出一块新的地方——视频和音频一体化可以自助操作录制的“运河读者”朗读屋。从此,读者除了可以在拱宸书院看书,还可以将喜欢的文字朗读录制下来与亲朋和公众分享。
在“运河读者”朗读屋启动仪式上,任轩说:“从清洁工人,到民工,到知识分子,我时常在书弄中看到他们专注阅读的身影。这些身影,持续温暖并鼓舞着我,使我坚信,普通人身上的人性光辉更能够温暖人世,慰藉人心。我坚信,在未来,‘运河读者’里也会涌现许多具有‘平凡人的经历,全世界之温暖’这样一种意义的声音。”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拱宸书院正逐渐成长为运河南端新人文地标。
钱少文/摄
过年时,即农历丙申年除夕,任轩还发起了“书香守岁”的活动,30多名杭州市民热情响应来到运河畔,冬日里书院暖意丛生,见年味也见初心。
一位诗人,抒写人间大河故事
“年少时曾到处走,2001年底来到杭州,认识一帮同样爱好诗歌的朋友,就住下了。”1979年出生,自小吹着崇武半岛的海风长大,任轩却选择傍运河而居,因为在他看来:“从政府到民间,没有比杭州更重视历史与文化的城市了,这对文人有着自然而然的吸引。”
正如任轩在诗集《大河无言》里写道:“自此,拱宸桥又多了一面镜子/一块来自福建的石头。”这本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是专门为运河而写的,从水、桥、埠和两岸的自然风光,到沿河的市井风情和历史遗迹,字里行间彰显着杭州这座城市的诗意。
任轩的写作是个另类。他的根底里始终有一种莫名的力量,对事物澄澈的认识能力,加之某种近乎坚硬、固执的对质量感的痴迷,使他的诗有一种粗粝、强悍的气质,就好像婉转柔和的底色上,闪现着耀目的金属光泽。任轩在历史与当下的双重领域之间,展开了迷人而充满艰险的探索。
诗集之后,任轩手中又诞生了一本叫《拱宸》的读本。这本中国大运河类文学生活读本,是任轩和一群同样拥有运河情怀的伙伴们,四年来对运河文化的尽心反哺。
多哈申遗现场(钟鸣/摄)
杭州运河两岸的饮食、曲艺、建筑、风俗……都在迄今编印的25期《拱宸》里留下了风采,文字鲜活,底蕴深厚。任轩先后选取“申遗之路”“先生的河”“人家”“手艺”“家信”“小河驿”等视角,尝试从不同的领域对运河与中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做出解读。其中,以“运河上的中国”为主题的第六期《拱宸》,2014年6月亮相于联合国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的中国大运河申遗现场。
作为《拱宸》的执行主编及主撰稿人,任轩从来不愁创作素材,运河里能挖掘的东西实在太多。因为在他看来,运河积淀深厚,又是沿用至今的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运河哺育了一代代的运河人,而一代代的运河人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又何其多。他在史海里打捞文化碎片,他用脚步丈量运河,他参与运河景观的策划设计……时间一长,创作的素材就源源不断。
任轩好酒,自然也会探寻运河文化在酒文化里的传播,还能将它讲成一个趣意盎然的典故——他说:“上了酒桌,想必大家都知道一个规矩:在众人相互敬酒之前,先喝头三杯酒。那么这三杯酒,在运河南端该怎么喝才有内涵有意义?第一杯,叫拱迎,运河南端的标志性建筑拱宸桥,本身就存在一种由来已久的解读,即象征着对尊贵客人的欢迎。所以,这一杯,干了!第二杯,叫德胜。运河南端之德胜桥,其名由来就是因为忠义者在此地战胜了篡逆者,有着旗开得胜之寓意。所以,这第二杯,也得干了!第三杯,叫走运。走运,已是运河边的新民俗,如今客人来到杭州,就是来到运河南端,走运既应景,又是个中国人都喜欢的好彩头的祝辞,一语双关。所以,这第三杯,走运,走大运,又岂能不干!”读者在任轩的作品中感受到,运河,就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延伸阅读:
一名学者,虔诚之心勘误历史
拱宸桥 杭州网方建飞摄
从2006年主撰《杭州桥》,任轩便开始对运河进行人文历史的研究,近年来所撰写的相关主题文章已逾50万字。
任轩常被约稿,为了写好与运河有关的文章,不留笔误,总要花费心血去调研。对运河长期的创作与研究,不仅让任轩拥有独到的见解,还积累了一定的学术功底。从这个方面来说,任轩还是一个杭州运河历史的勘误者。
秉承传承运河历史文化的责任心,任轩在不断考据、修正的过程中,对运河文化的讹传与误撰,发现一个就修正一个。
任轩曾在“小河驿”专题的《说粮仓》中专门更正,因为当年手中只有应宝时《新建富义仓记》的影印件,算错了富义仓的建造时间。由于戏说的笔调而导致公众对富义仓之名由来的轻信和误传。任轩还委托律师发函通知当代同名米商,及时更正品牌宣传之误,并向政府反映富义仓前碑记的错误。对于运河处处勤恳调研考证的任轩,不摆治学的高姿态,只怕耽误其他学者的研究,心怀对运河、对知识的尊重与敬畏。
任轩曾感慨,偶然读到一篇某博士生在2017年1月发表的论文,讲运河拱墅段的变迁史,寥寥十多行就有四个错误。虽说研究学问,“板凳一坐十年冷”,但任轩仍希望,能有年轻人的身影活跃在研究运河的平台上,为大运河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任轩比喻说,当代以前,如果把西湖这汪胭脂水看作杭州的闺秀,运河就是父亲河,前者负责貌美如花,后者负责赚钱养家。包括杭州在内运河沿线地区,几乎集中了中国多数经济最活跃、文化最繁荣的区域。因此杭州之美,不仅有西湖的旖旎,还有运河数千年来静默流深的付出。这便是运河、沿线城市与研究者之间共生共荣的关系。
任轩几乎每天在运河边,有时形色匆忙,有时闲庭信步。有时埋头苦写,有时发呆发愣。尽管他研究了运河那么多年,做了那么多选题,但他也说常感到迷茫,只是不去想那么多而已。在他看来,运河存在的意义,不啻于一部流淌着各种文化的百科辞典,一座记录了千年历史风云的无墙的活态博物馆。自己能做的,就是像数千年前开凿运河的工人一样,勤恳、低调、虔诚、严谨地做好手中事,将运河文化发扬并传承给后世。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