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夜就是农历正月十五夜。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这首《生查子·元夕》,写的就是发生在元宵节之夜的故事。对这首词很多人都不陌生,可它在宋词中却是一桩“千古公案”,至今未了,那就是《生查子·元夕》的作者是谁? 有两种说法,一说作者欧阳修,另一说作者朱淑真,都没有过硬的考证材料。说《生查子·元夕》作者是欧阳修的比较多,大约他的名气比朱淑真大;我却愿意认定作者是朱淑真,也没有特别的理由,只因为她是杭州人,她写的是发生在杭州的故事。 梵七七摄影↑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钱塘(杭州)人。南宋初年时在世。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予一小吏,婚后生活很不如意,可能离婚,抑郁而终,后人辑录她的诗词编为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朱淑真这首《生查子·元夕》写的是近千年前的杭州,一对男女约会于元夜的场境和心情。男女主人公也许曾邂逅灯市、早有密约、私订终身、未成眷属。词明白如话,不需解释。叙事是自述,还是听闻,或者臆想,已无法考证。我感兴趣的是:约会的时间是元夜,约会的地点在花市,场景是“灯如昼”。 南宋时花市在杭州城的哪里?据《梦梁录》等记载,花市在官巷,即现在的官巷口一带(解放路与中山中路交叉口)。南宋以来,御街周边坊巷的格局变化不大。当时的官巷花市,不但出售花卉,而且售卖“花作”:“所聚奇异飞鸾走凤,七宝珠翠,首饰花朵,冠梳及锦绣罗帛,销金衣裙,描画领抹,极其工巧”。 南宋词人姜夔姜白石曾有诗记述花市: 贵客钩帘看御街, 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 不得金钱不肯回。 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想象出当时摩肩接踵的闹市景象。 明《西湖游览志》载:“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花朝月夕,世俗恒言。官巷口有花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纠然。”可见南宋花市延续后世之盛况,这是后话。
官巷口花市除了有花卉、“花作”之外,正月里还有花灯,并且是元夜“灯如昼”。杭州人至今仍然说“正月十五闹花灯”,这是延续千年的说法。 《武林旧事》载:“都城自旧岁冬孟……而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刚入冬就开始准备过年,起步真早。 《梦梁录》载:“元夕之时……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木偶戏),衣装鲜丽,细旦戴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如清河坊蒋检阅家,奇茶异汤,随索随应,点月色大泡灯,光辉满屋,过者莫不驻足而观。及新开门里牛羊司前,有内侍蒋苑使家,虽曰小小宅院,然装点亭台,悬挂玉栅,异巧华灯,珠帘低下,笙歌并作,游人玩赏,不忍舍去……又有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犹未已。甚至饮酒醺醺,倩人扶着,堕翠遗簪,难以枚举。”一夜狂欢之后,什么金钗呀、耳坠呀地上随便捡。想象一下,南宋时“正月十五闹花灯”是怎么样一幅热闹景象? 朱淑真还有一首诗《元夜》: 火烛银花触目红, 揭天吹鼓斗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 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 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待工夫醉, 未必明年此会同。 这首诗不但记叙了“正月十五闹花灯”的场景,而且抒发了她“旧事惊心忆梦中”的感慨。这首诗与词《生查子·元夕》相互映衬,也从另一面说明诗与词是同一个作者。 描写官巷口“花市灯如昼”和杭州城里“正月十五闹花灯”的还有一位名家,那就是南宋辛弃疾,他的《青玉案·元夕》,灵动,挥洒: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幽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千古传诵,细细体味,写景写人写心,绝了!
▼延伸阅读▼
守望钱塘江千年的闸口白塔在等谁? 诗与城:还来一醉西湖雨,望湖楼下水如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