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老房子,打造“艺术之都”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1-25 12:52   

杭州,不仅是一座山水城市,更是一块创造文学艺术的好地方!

早在南宋时期,在湖畔凤凰山麓就设立画院,南宋许多帝王本人就是才华出众的艺术家、书法家。历代以来,出现过无数的画家,也出现了许多让人自豪的画卷与作品。在美术史、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如果横向比较,杭州的艺术文脉渊源应当早于欧洲各个以艺术文学著称的城市,诸如,有“西洋画之都”称谓的巴黎,或“音乐之都”雅号的维也纳。

时至今日,西湖周边遗存不少老屋,有的已定格为文保建筑。它们保存了大量历史文化信息,但是,迄今为止,许多老房子或作为民宅,或作为办公场所、小买部,甚至,有人见到老房子的优良地段,悠久历史,以及潜在的升值空间,挖空心思,抢夺争执,甚或,打上法庭,坊间议论颇多,折腾得满城风雨。

为什么不可以出台某些政策?将这些老房子收归国有,列为景点,开发其文化价值,为杭州,这一座世界文化名城增辉添彩!

湖畔的艺术家老宅

1928年,蔡元培相中了这个城市迷人的湖光山色,以及自吴越国以来就积淀的文化土壤,在西湖之滨设立国立艺术院,由林风眠任院长,林文铮任教务长,聘吴大羽为西画系主任。

林风眠等人初到杭州,看上了西湖周边的风水宝地,购地筑屋,建家立业。一时间,众多文人汇聚杭州,形成了西湖周边独特的人文氛围。

自此,杭州成为海内外有志于文化艺术事业青年向往的神圣殿堂。

这些艺术大师,为人类创造了难于估价的艺术品,也为杭州,这座东方名城增加了浓郁的艺术品味。时至今日,湖畔依然留存了一些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其实已经不能简单地归纳为“老房子”,实际上,已成为世人眼中的至珍瑰宝,如果利用得当,将为杭州创造难于估算的财富。

迄今为止,除林风眠、黄宾鸿、潘天寿故居辟为纪念馆外(效果不甚理想),其他建筑多为民宅、茶楼、办公楼、小卖部、酒楼或仓库。

主要有杭州思鑫坊萱寿里余绍宋宅、玉泉路1号林文铮宅,玉泉路3号吴大羽宅、灵隐路10号雷圭元、金冶宅、北山路100号杨虎城将军别墅、曙光路李朴元宅(均为文保建筑)等。

这些老屋全部处于湖畔的黄金地段,展示了一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房子主人或与我国美术文化事业有着不解之缘,或在中国近代史留下了足迹,开发潜力极大,也是这座城市独特的优势条件之一。

大师们在这些房子内度过了生命中最辉煌的一刻,创造了人类史册难于估价的艺术作品。哪一件不是人类智慧的最高积晶?哪一件不能让人引以为傲?

如果开发老屋的现代功用,毫无疑问,西湖文化将如虎添翼,也将为“人文杭州”添砖加瓦,有可能为西湖旅游业与城市风貌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空间。犹如巴黎的“艺术之都”、维也纳的“音乐之城”雅号一样,让杭州在东方艺术史上写下最光彩夺目的一页,也让世人知道,杭州,不仅有山水之美,更有艺术文化之魂。

打造高端“东方艺术品中心”

今日,我国艺术品交易额占全球市场的23%,仅次于美国而位居第二。

根据民生银行发布的《艺术品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报告》,我国高收入阶层有超过20%的人群有收藏习惯,大约可将超过其财产1%的部分投入到艺术品收藏。假设全国个人储蓄总额其中16万亿元中有50%属于高收入阶层,则意味着,至少每年800亿元资金在理论上可以用于艺术品。其中,书画地位尤其突出,成为艺术品投资的风向标,引领国际艺术品投资市场。

艺术品收藏正在成为高尚品位、财富与权势的象征之一。

书画以强劲的势头,高价位挺立于资本市场。实业财富正在以不同形式陆续进入艺术品交易,由此,艺术品投资正由单一化走向艺术金融产品多样化,从而,大大降低了艺术品投资门槛。由于内地股票市场持续低迷,百姓投资门路有限,将吸引更多大众关注并参与投资艺术品,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利用人文优势,创立“东方艺术中心”

上海自贸区地位的确立,长三角的地理区位,沪杭高铁不足一小时车程,山水如画,文化浓郁,这些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善加利用(我国高端艺术品收藏拍卖市场大多分散在港、京等地)。杭州以无可争辩的人文氛围,源远流长的艺术脉络,开发一个高品位的全国艺术品市场,已蕴含了无与伦比的先决因素。

今天之杭州,不仅拥有举世闻名的湖光山色,拥有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浙江大学艺术人文学院等,聚集了一大批国内,甚或,国际顶尖的画家、创意家,还拥有厚泽的文化艺术土壤,近邻金融商贸大都会(上海),拥有将近一个世纪的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先驱者,诸如,余绍宋、林风眠、吴大羽、林文铮、蔡威廉、雷圭元、赵无极、金冶、潘天寿、丁天缺等。

他们的画作以及传奇故事,成为杭州人拥有不可多得的财富。

难道我们不能利用这些国宝级艺术家,为杭州经济开创一条更加辉煌的道路?将杭州打造成一个举世炫目的“东方艺术品中心”?

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前辈或新秀)到杭州来创设他们的工作室、画廊,或者聚会,谈经论道,以添浓城市的艺术氛围。

也可以邀请国内外艺术品拍卖行移师杭州,利用湖畔这些国际顶级艺术大师曾生活、工作过的场所,举行艺术品拍卖会,举办绘画展卖会,开辟展示厅,收藏厅,举行小型艺术家聚会场所,不仅可以提高展物的品位,还可以提升许多青年艺术家作品的价值。从宏观角度而言,提升城市的艺术品味,做成全球顶级旅游团体或个人的必到之所,可以带动全市,甚至周边地区的高档旅馆、民宿、会场、餐饮业人气,为杭州(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开创一片新天地,也为杭州经济注入新动力,打造一个东方艺术之都!

让世人知道,巴黎、维也纳、伦敦,只是西方人眼中的“艺术之都”。在亚洲,在东方的广袤土地上,只有中国、只有杭州、只有西湖文化,才能与这些欧洲的文化艺术名城比肩而立。

打造“中国美术家部落”

延续杭州的地域文化脉络,在湖畔的一组老房子内(思鑫坊),打造以画家余绍宋命名的“余绍宋中国艺术家部落”,吸引各地艺术家到此创业或落户,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条件。

与周边地区的繁华商场、西湖美景美色相比,思鑫坊显得别出心裁,充满了浓浓的江南人文风韵,让人不由自主地去寻找这个城市源远流长的文脉。

俯瞰思鑫坊

思鑫坊,指南起学士路中段,北至承德里,西起菩提南段范围内的街坊,长九十一米,宽三米,共四十八间民房,为民国初年陈鑫公投资营建。

如果将这个地块扩大为思鑫坊地区的话,地域就大了,包括东至孝女路,西到菩提寺路,南接学士路,北临天长小学的一大片街区,均可称为“思鑫坊地区”。其中,有思鑫坊、承德里、萱寿里三条条弄房子,内有余绍宋的寒柯堂、列贤堂等七幢独立别墅,还有部分后期改建的房屋,占地一万余平米,达六条弄堂、一百多个石库门面之多,也是杭州现存七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从隋朝始,思鑫坊就是城市中心区块,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杭州始筑城垣,地块范围在今钱塘门一带。吴越国与南宋时,杭州筑有内外城垣。

到了清代,清军占据杭州后,在此筑“旗衙”(包括思鑫坊地块),“西倚旧城,濒湖为堑”,圈起了一千四百多亩土地,筑起了城中之城,成为满人驻地,驻军防守,人称“旗营”(附1)。

民国初年,旗营被拆除,在地块上修筑马路,开办戏院、商场、旅馆,曰新市场,形成了湖滨地区的街巷格局。在此过程中,首次引进了现代城市开发模式,即,政府规划整理土地,公开招标,私人均可购地开发。

商人陈鑫公遂购原旗衙内镶黄旗坊福昌巷地块。陈鑫公做丝绸生意起家,也是最早的地产开发商之一,由此,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思鑫坊。

整治后的思鑫坊(杭州日报李忠摄)

思鑫坊成为当时杭州最时兴的石库门房建筑,入口处建有拱门,拱门上方为过街楼。居住单位分前后两排,砖木结构,青砖黑瓦,用料考究,内有美国松木地板、德国玻璃窗、日本雕花吊顶等材料,堪称当时最高档公寓。

上世纪二十年代后,在紧邻思鑫坊(湖滨一带)又陆续兴建了一批石库门建筑,包括西式别墅、中西合璧宅院,至今仍有遗存。

画家余绍宋居所(附2)的萱寿里,为思鑫坊的一处街坊,在思鑫坊北侧,东起孝女路南段,西至菩提寺路。旗衙未拆时,这里为清镶黄旗坊福昌巷所在地(满清权贵居住地)。余绍宋利用自己卖画所得,在三十年代购买了思鑫坊北侧(今菩提寺路东),建造了一幢屋子,取名“归砚楼”,后改号为“成乐堂”(今蒙寿里16号),大堂命名为“寒柯堂”,面积五百七十余平米。

之后,不少名流到此置地筑屋,遂成街坊。

思鑫坊之北有承德里,夹于思鑫坊与萱寿里之间,东起孝女路,西至菩提寺路南段,长一百十米,宽三米。原是旗衙营北部镶黄旗坊福昌巷,取名承德里(有“蒙受德泽”之意),后改为“仁德里”(今分别称为承德里一弄、二弄)。

思鑫坊东侧有孝女路,北端有孝女井;学士路在思鑫坊南边。

思鑫坊北侧为长生路,因宋时有“长生老人桥”而名。

学士坊二号原为作家陈学昭居所,此楼建于一九三五年。

迄今为止,思鑫坊、蒙寿里、承德里成为杭州保存最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群,虽然历经时光磨损,仍屹立百年而不倒。有人说,一座思鑫坊,半部杭州近代史,成为城市百余年历史的写照。

爱国将领何柱国(1897-1985)曾居住在菩提寺七号;

思鑫坊二号曾是浙江兴业银行董事胡藻青住所;

菩提寺路六号居住过六一织造厂创办人宋延华;

民国时期杭州市长的周象贤等相继在此住过。

思鑫坊43号住过韩国国父的金九先生。

解放后,乔石任杭州青委书记就住在思鑫坊直弄一号,在回忆录里,他写道:“我住过那么多地方,还是杭州的思鑫坊让我特别怀念。”

一块举世无双的艺术家“创意土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思鑫坊没有重大改变,大部分房屋收归国有,少部分房子分配给了浙江医科大学等单位员工成为宿舍。

九十年代,大量原住户购买了新房搬离此地,外来户成了思鑫坊的新主人。

由于紧邻湖滨商圈,旁边有新声路服装市场(后更名龙翔服饰城)与工联小百货市场,旁有龙翔桥公交总站,所以众多经商者在此租屋居住。

2015年前,思鑫坊成为经营者的乐园,吃饭、休息、堆放货物、住家。

不少人破墙开店,出现了小店与餐馆,街区弥漫着油烟,厨房垃圾、洗刷污水,满地皆是,可用“脏、乱、差”三字来描述。

2014年11月始,政府把思鑫坊提升改造列入环境整治重点项目,拆去违章建筑,按历保建筑外迁条例,动员住户外移,拆除广告牌,对思鑫坊建筑的木门窗、马头墙、雕花装饰等外立面进行了恢复,原先损坏的青砖黑瓦、乌漆木门、雕花门楣、铜质门环予以还原。

时至今日,人们到此,能从一幢幢旧宅中聆听杭城的一段百年进程。在离乱多折的年代里,思鑫坊区块曾拥有过珍贵的人文元素。一块至珍瑰宝,仅仅成为一个湖滨商圈的辅助用地(仓库、货场、杂货铺),似有“明珠暗投”之嫌?

现实而言,思鑫坊处于市中心的湖滨地段,旁靠西湖,繁华商业区近在咫尺,一块优良的旅游地段,如何开发这块寸土寸金之地,成为话题。

纵观发达国家城市文化开发先例,多能因地制宜,打造与本土文史密切相关的内容。杭州自古至今有着浓郁的艺术氛围,而今正在迈向高端旅游市场,打造南宋经典线路,城区正在向外延伸,而处于中心区块的思鑫坊如果能与外界接轨,延续历史脉络,打造成为一个艺术家聚居区,取名“余绍宋艺术家部落”,成为中外游客的必到之地,不失为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

举例来说,以色列的海法有一个艺术家村落,利用地方上原有古老建筑特色(独特的地中海风貌),众多艺术家(包括国外画家、手工艺家)在那里租房,开画室、开个展,开工作室,举办艺术沙龙,成为一个个炙手可热的小型艺术家活动场所。画家一边作画、一边与客人聊天、一边出售自己的画作(按杭州话说,叫做“灵市面”,而非闭门造车)。

(以色列海法艺术家部落外景/2018-4/作者摄)

(艺术家部落内景/2018-4/作者摄)

(艺术家部落标记“无根之树”/2018-4/作者摄)

(游客在画室中参观购买/2018-4/作者摄)

(艺术家部落周边景观/2018-4/作者摄)

每个到访以色列的游客都能感受到这里浓浓的艺术氛围,见到海滩上悠闲散步的游客,市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海边享受温暖阳光的男男女女,以及这个国家浓郁的艺术氛围,尽在不言之中。

创办“中国艺术家部落”

杭州何不利用思鑫坊的特殊地理文化特色,周边的西湖,处于湖滨商业圈(全市最繁华地段之一),迎合时代潮流,打造这样一个“中国艺术家部落”?

一个杭州高端旅游者必到场所。命名为“余绍宋中国艺术家部落”有着特殊涵意,余先生曾经居住在思鑫坊。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难于估值的艺术品。

假如今天的青年画家,或者说,不太知名的艺术家,却拥有非凡才华的潜能,只是缺少“伯乐引荐”,有勇气、有胆识、有能力,利用这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开画室、画廊、艺术沙龙,招引国内外知音者、识货者,将自己才华积晶的画作推向全世界,不仅为自己开创新里程,也为老屋找到了应有的现代价值,国画大家齐白石,原本只是一个乡下油漆匠,就是以此法跻身于世界大师之列。

开发高端艺术家沙龙

2012年10月7日,在香港举办的“20世纪中国艺术秋拍会”上,吴大羽先生(1903-1988)的一幅画作《粉墨春秋》,以900万港元的天价成交,刷新了上世纪中国画家个拍的新纪录。

岁月拂去了历史的尘埃,显露了本来面貌。这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巨匠一生的传奇经历,以及独创的非凡成就,让人惊叹之余,又有谁会想到,大师人生最为精彩的岁月是在杭州玉泉的一座“小猎屋”里度过的?这位中国现代画奠基人之一的顶级大师,人生最辉煌的时日,就住在玉泉的马岭山上?(附3)

吴大羽居住过的那幢小屋,至今仍在,已成为居民住房。(图自作者

小屋旁边有蔡元培女婿林文铮宅(文保建筑),下面就是林风眠旧居,百米之内还有雷圭元、金冶旧宅(附4)、李朴元宅,附近有“韩美林艺术馆”,还有金庸茶馆、杨虎城将军别墅(文保建筑)等。时至今日,这些小屋均成为民居或办公室,不少陈旧破损,目不忍睹!

何不借鉴国外做法,出租给有志于从事文艺的专家,或成为小型艺术博物馆。众所周知,知名作家或艺术家,本身就有潜在宣传效果。至于说杨虎城将军别墅(非艺术家),则可以打造成一个小型“杭州抗战时期文物博物馆”。

利用地域人文遗存,创立湖畔的另一个“艺术家沙龙”。

另一方面,如果发挥这些建筑应有的功能,可以为全市其它文保建筑或老宅的新生,找到一条新途径,也为杭州旅游开创一片新天地。

坦率地说,思鑫坊与玉泉相距较远,却处于西湖的两个侧面,一个在城区闹市,另一个在西湖西北部的植物园附近,较为幽僻,加上南山路中国美院已经生成的艺术咖啡一条街,由此,它们在西湖之滨,鼎足而立,差距对比,恰好给西湖景观、城市风貌与山水独创了一片新情韵。杭州美术之都的称号,无论在地理概念意义上,还是在历史与人文创造上,都将为古城增添无比的色彩!

采用名人旧居开辟另一个文化旅游场所,成为高端游客的必到之地。

在欧洲、以色列、美国许多城市,司空见惯,类似的场所租给个人或单位,甚至,还有外国艺术家,对公众开放。

杭州,这个自十三世纪就是世界文化名城的杭州,为什么不能?

《活化老房子,打造艺术之都》附页

附1,旗衙。

旗衙,“旗”者,满清也,“衙”者,衙门,乃官府重兵把守之地。

满清侵占了杭州后,将城内最好的一块地皮圈为旗衙,占地一千四百多亩,夺走了西湖边的黄金地段,也就是今天湖滨路以东,岳王路以西,青春路以南,开元路以北,外面城墙高筑,驻扎着八旗官兵,杭州人称作旗营。

清《杭州八旗驻防营志略》有:“我朝龙兴辽左,定鼎中原,天下既定,乃以从龙劲旅,分驻各行省,以镇抚其民。浙省为东南濒海一大都会,自顺治二年,设杭州梅勒章京(官),为杭城驻防之始也。自设满营,休生养息二百余年,生齿日繁。其地居杭之西偏,出城跬步,西湖也。杭州旗营,肇始于顺治二年(1645),顺治五年(1648)冬,筑营城以判兵民。八年,又遣官兵协防,十五年,增甲兵五百副于营外。”到了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破杭城,驻防将军瑞昌凭旗营据守,直到清军大营遣将张玉良率援兵解围。

辛亥革命初起,旗营犹事守御,旋知大势已去,胜利无望,只好投降。

不难想见,旗衙有着坚固的城墙防守,就是太平军的猛烈攻打,也未能占领。辛亥革命爆发,清军仍龟缩在旗衙内负隅顽抗,直到大势已去,才不得已投降。一九四五年出版《西湖导游》记载,新市场为满人之旗衙,民初辟为新市场,约占全城1/10,为游客住宿地。马路广平,旅舍、餐馆林立,尤以湖滨路沿湖爽豁,优静华丽,兼而有之。有延龄路贯穿全市场,茶馆、戏院、餐馆多半在焉,可谓新市场之中心。横路,曰仁和,曰教仁,曰迎紫,亦甚热闹。

民国后,改旗营为新市场,拆滨湖之城墙,而改湖滨路,市肆栉比,旅馆林立,建筑之美,不下于海上,经营惨淡历十余载,”

附2,余绍宋其人其事。

余绍宋(1883-1949),一位卓有成效的作家,尤以丹青翰墨见长,诗书画三绝,居住在杭州菩提寺路的萱寿里。

(图自作者

余绍宋,字樾园,号寒柯,光绪九年生于龙游的一个书香门第。

早年进入东京政法大学读书。宣统二年(1910)学成归国,清廷恩赐进士出身,授职外务部主事。民国后,出任国府的司法部次长。公务之余,从事教学、写作和书画创作,著有《龙游县志》,《中国画学源流之概观》、《画法要录》、《梁节庵遗诗》等,还有众多书画多在京师任上完成。

1928年,绍宋结束京津宦游,南归杭州。到杭后,浪迹湖山,赋诗、交友、作画,潇洒自得,在京时,绘画文名早已不胫而走了。

1928年在沪上《申报》刊载了鬻书画启事:“龙游余樾园绍宋,前长法部,声誉藉甚。退食之暇,精研金石,雅善书画,平时深自珍啬,不轻易片纸只字与人。海内方雅,固不知其为一代巨笔也。著有《画法要录》、《书画书录解题》24卷行世。谨为介绍,以候同好之赏鉴,并代订润格”云云。绍宋以“鬻书画”为生。只过了两、三年,其书画润格已与几位沪上大师难分伯仲了。

1931年,他以鬻书画所得在菩提寺路萱寿里购筑楼屋一幢,楼前植松梅各一株,取名“寒柯堂”,出自陶诗:“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在杭期间,书画成为绍宋的谋生之道,由此,倡议成立了一个书画组织,名为“东皋雅集”,成为聚集杭城书画博雅之人切磋技艺的场所。

1934年《东南日报》辟“金石书画”,邀绍宋任主编。

1937年日寇大举入侵,逼近杭州,绍宋携眷避居龙游。

1937年12月各报均刊载了余绍宋以书画捐助抗战的消息:“龙游抗敌后援会公告:查本会为筹充抗敌经费计,征得书画名家余绍宋珍贵作品多件,定于本月20-21日在城内县立民众教育馆举行展览会,标价竞卖。是项抗敌救国运动定蒙各界乐于赞助,鼎力推销。务希极早惠临,先得稀世珍品,藉偿爱国夙愿为要!”

1942年,绍宋被任命为浙江省史料征集委员会主任。

1943年,史料征集委员会改称“浙江通志馆”,绍宋任馆长。

胜利后,绍宋回到萱寿里旧居。通志馆迁回杭州里西湖(今北山路)杨庄。

杭州解放时,绍宋为浙江省人民促进和平委员会主任,抱病参加集会。

同年6月30日,在萱寿里寓所病逝,享年67岁。

附3,吴大羽其人其事。

吴大羽,1903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县宜城镇,儿时就喜欢绘画。

1918年,大羽师从上海画家张聿光;1920年任“申报”美术编辑。

1922-1927年,到法国学习西洋画,就读于法国高等美术专科学校。

1928年,杭州国立艺术院成立,大羽受林风眠邀请,任国立艺术院教授兼西画系主任。与林风眠、林文铮、蔡威廉等创办中华艺术运动社。

1929年,中华艺术运动会在上海举办的一次盛况空前的展览会上,大羽先生的几幅作品《渔船》、《倒鼎》等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关注,其中《倒鼎》,描述了一群无奈的中国劳动妇女,挣脱锁链,谋求人性解放,令观众印象至深。

美术理论家李朴元说:“吴大羽的画吸收了法国印象派的技法,重视色彩光线效果。”他的画作色彩强烈,富于视觉冲击力,多为抽象、半抽象之作,浓郁绚丽,对比鲜明,笔触流动畅达,舒展自如,绘画形式交融了东、西方艺术的韵致,成为现代抽象绘画的拓荒者,可称为我国抽象画的一代宗师。

三十年代初,大羽在玉泉寺旁边山上修筑了一幢小屋作为寓所与画室,这是一所结构简朴的西式平房,处于马岭山脊的孤立建筑,周边为树木丛林所包围,酷似北欧人的“猎屋”,因而,时人称为“马岭猎屋”(占地0.653亩,建筑面积108.86平方米,墙基用块石垒砌,墙体采用青砖,坡顶则盖洋瓦,整幢建筑呈一曲尺形,结构紧凑,布局合理,通有厅室二间,偏房若干)。

画室内穹顶处开有一米见方的漏斗形天窗采光,以便作画。

在这座猎屋里,大羽一生事业达到了巅峰,创作了《汲水》、《渔夫曲》、《凯旋图》等。也许是猎屋比邻岳庙,出自当时日人对我国领土虎视眈眈的义愤,悲慨之余,激发了灵感,在《凯旋图》中,岳飞身着桔黄色的袍子,旗帜是朱红色的,道上的百姓扶老携幼,围在岳飞坐骑周边,庆贺抗金大捷,岳飞班师回朝。画中天空微蓝的热调,又冲破了暖色一统的格局。显而易见,此画作从构图到色彩都受到了德拉克洛瓦《十字军东征君士坦丁》的启示。

1936年,大羽创作了《中山演讲图》,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大作品,画面色调淡紫绿色,中山先生身着染有淡紫色的白大褂,与草地上的人群在一起,以大片森林为背景,画面沉浸在一片微冷的色调中,既突显了大羽画作那种沉稳刚劲的风格,也彰显了他对于民主理想以及人性解放的渴望。

1937年11月,大羽又创作了《国土不容侵犯》。接下来,“艺专”西迁,大羽只得带着家人离开了杭州,过上了流亡生活。

胜利后,大羽回到杭州,任油画工作室主任,再次住进马岭猎屋。

这段时期里,创作了画作《船夫曲》、《回乡》等。

粉碎四人帮后,大羽先后任上海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学会顾问等。

1982年4月,北京举办了一次“上海画展”,有82位画家的作品,包括刘海粟、林风眠、吴大羽、关良、颜文梁等,引起了中外媒体关注。

1988年1月1日,一代宗师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途。

2003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吴大羽油画艺术回顾展”…。

附4,金冶其人其事。

1913年金冶生于沈阳,祖上为满清正黄旗族,母亲姓爱新觉罗氏。

1934年,毕业于哈尔滨特区艺术专科学校,后师从日本画家横山央儿。

1942年金冶参加革命,45年在华北联合大学任教。

1947年至东北解放区,执教于哈尔滨大学美术系。

1948年随解放军入关,任天津美协副主席。

1950年,与江丰等华北联大同事南下“充实美院力量”,“艺专”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学之余,任《美术研究》主编。

1962年后,金冶一家人居住在灵隐路十号。

(灵隐路十号/2017)

改革开放后,金冶任《国外美术资料》主编(后更名《美术译丛》)。

1981年,《新美术》创刊,任主编,撰写了许多论文,而且创作了大量绘画。1992年在巴黎举办个展,在法国研究艺术十三年。

1997年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先后在北京、南京、西安、巴黎、香港、台北、杭州、上海等举办画展;2006年病逝杭州。

▼延伸阅读▼

体育场路为什么叫体育场路?原来和他有关

盼望多年的“双峰插云”景观真的要恢复了!

来源:  作者:龚玉和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自古至今有着浓郁的艺术氛围,而今正在迈向高端旅游市场,打造南宋经典线路,城区正在向外延伸,而处于中心区块的思鑫坊如果能与外界接轨,延续历史脉络,打造成为一个艺术家聚居区,取名“余绍宋艺术家部落”,成为中外游客的必到之地,不失为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打造“中国美术家部落”延续杭州的地域文化脉络,在湖畔的一组老房子内(思鑫坊),打造以画家余绍宋命名的“余绍宋中国艺术家部落”,吸引各地艺术家到此创业或落户,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条件。创办“中国艺术家部落”杭州何不利用思鑫坊的特殊地理文化特色,周边的西湖,处于湖滨商业圈(全市最繁华地段之一),迎合时代潮流,打造这样一个“中国艺术家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