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陈文龙(1232~1276),初名子龙,字德刚,“陈俊卿之后也,能文章,负气节”。陈文龙出生在兴化军莆田县东门外玉湖村,成长于长乐后山(今阜山村)。幼颖悟,苦学不厌。淳祐十一年(1251),入乡学。宝祐四年(1256),入太学。咸淳四年(1268),度宗皇帝亲临殿试,擢文龙第一,状元及第。唱第日,御笔改名为文龙,赐字君贲,意思是皇帝的股肱、卫士。同时,作《赐宴诗》云:
遹骏先猷在急贤,广廷亲策昉今年;
精微历历参前圣,忠谠洋洋著大篇。
天圣得人占上瑞,太平宴士秩初筵;
缅怀丰苞无穷泽,久远功名尚勉旃。
因陈文龙的文才出众,破例加官,授宣义郎、镇东军节度判官,驻节越州。
▲陈文龙画像
莆田阔口村的玉湖陈氏家族由钱塘迁徙而至,据《莆阳玉湖陈氏家乘原始谱册序》中孙俊卿的记载:“吾祖从钱塘而来,四历代而诞俊卿,盖隐约将百年矣。”玉湖陈在宋代已是莆田望族,第四代出了一位榜眼即陈俊卿,累官同知枢密院参知政事,他为官清廉,功盖邦国,深受朝廷倚重。陈俊卿死后,被谥为太师魏国公,还追赠祖上三代为太师国公。从而奠定了玉湖陈氏家族的辉煌历史。陈文龙是玉湖陈第八代,由于他尽忠报国,朝廷追赠封他的三代先祖为太师国公。因此玉湖陈有“一门两丞相,九代八太师”的说法。
陈文龙出生在世代簪缨之家,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家教育,“幼年丧父,在母亲的教导下,青少年时期就忠君爱国、忧国忧民”。《莆阳文献》赞颂他:“濡染先训,厉志殖学,工文词,负气节。”他在青少年时代深受中国古代传统经史文化的熏陶和左海“重义经利”纯朴民风的影响,常以先辈岳飞“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慷慨誓言来策励自己,在民族和国家面临危亡的动荡时代里,能义无反顾,置身家性命于度外,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显赫的家世和自幼形成的儒家道德观奠定了陈文龙在南宋末年动乱年代里的人生坐标。
宦绩
陈文龙踏入仕途后,始终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他出任越州时,对趋炎附势、行贿作奸的为官者深恶痛绝。越州乃鱼米之乡,又是皇亲国戚聚居之地,历任官员到此,办事总要遇到权势人物的干扰,难以秉公处理政务。但他到任后,不愿意随波逐流,对趋炎附势、行贿受贿等官场现象深恶痛绝,公开声言为官“不可以干以私”。他革除弊政,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关心民瘼,政声卓著而“人皆惮之”。因此,深得镇东军元帅刘良贵的器重,“政无大小,悉以询之”,成为刘良贵的得力助手。
陈文龙中状元后,“丞相贾似道爱其文,雅礼重之。”贾似道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极力培植党羽,他看到“文章魁天下”的陈文龙受皇帝赏识,便想拉他为己用。于是,接连上奏朝廷举荐陈文龙。几年之间,陈文龙扶摇直上,连升秘书省正字兼崇政殿说书、校书郎、著作郎、礼部员外郎,后又擢任监察御史,“然自十数年,似道所置台谏皆阘茸,台中相承,凡有所建白,皆呈稿似道始行。至文龙为之,独不呈稿,已忤似道”。
道不同不相为谋。对于贾似道的提拔,一向正直耿介、以为国为民为准则的陈文龙并未受其蒙蔽。相反,陈文龙对于贾似道弄权误国的行径,给予严厉的抨击和揭露。
浙西转运使洪起畏在贾似道的授意下,上奏请求推行宋理宗时未施行的“公田法”付诸实施,一时之间,“史缘为奸,争以多买为功”,致使浙西一带“六郡之民,破家者多”,民怨沸腾。陈文龙上疏陈述得失,据理力争,并要求严惩洪起畏,才平息这场轩然大波,百姓拍手称快,“朝绅学校相庆”,赞扬陈文龙“乃朝阳之鸣凤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