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从笕桥起飞》不止《无问西东》里的故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3-12 09:26   



电影《无问西东》热映时,钱报记者寻找剧中王力宏饰演的飞行员原型沈崇诲的资料——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三期生,飞行教官,采访了作家孙昌建。(回顾戳这里:《无问西东》催泪,王力宏的原型是笕桥之鹰沈崇诲)

近十年,孙昌建一直默默通过实地考察、档案收集,整理和发掘杭州笕桥航校的故事,尤其是杭州籍飞行员的故事。


最近,这本非虚构作品《鹰从笕桥起飞》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对于读者关心的几个关键问题,孙昌建特意写了一篇信息量很大的问答,都是干货,授权我们发表。

怎么会想到去写笕桥航校的题材?

     孙昌建:大概十年前,我阅读和写作的导航就导到了民国年间,大致的点是在文化和教育这两条亦分亦合的路上,这是因为这一部分的材料还能找到一些,从阅读上说也并无大碍,而具体的点是先浙江后杭州。


那几年我先后出版了《向来风花雪月》、《书生意气:浙江一师别传》、《民国有个绍兴帮》、《读白》这样四本书,两本是广东出的,两本是浙江出的,其中《书生意气:浙江一师别传》是借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做江南名校系列中的一本,当时是在市文联立项的,还有两本一本是谢鲁渤老师写的浙大,具体是1949年前的浙大,一本是赵健雄老师写的中国美院,但那不是一本正经的校史,是借人说事,借事说点理。

具体到我写的浙江一师,之前人们常提的就是“一师风潮”或“木瓜之役”,最多说到李叔同和丰子恺,前者是把它纳入党史的序曲部分,后者也不过是茶余饭后的一点艺术谈资,但我没有这样去处理。

说到笕桥航校题材,一开始是2014年为完成跟浙江档案馆的一次合作任务,那是把档案馆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介绍给更多的读者,当时我选的时候,“笕桥”还无人认领,此前因为淘碟的原因,我收藏有一本叫《笕桥英烈传》的台湾电影,我说我就做这个吧,同时我还“认领”了浙江留日同乡会、《浙江潮》杂志、浙江首任督军省长吕公望、一师学生宣中华的相关档案,其实这些都是我大饭碗里的菜,在前面做浙江一师的时候,是有所交叉的,但这些应该说都是规定动作,不过当时做的时候还是给了非常大的的空间,这先是在报纸上以整版整版的方式刊登相关文章,最后是编辑成《档案时空》一书出版。

这是在做旧闻中的新闻,因为要用新闻的眼光来看这些旧闻,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一旦介入进去就有可能不可自拔,然后慢慢发现它们其实是有不少相通之处的,如地球上的水。比如我在做笕桥的时候我就想起首届西博会期间,在杭州就办过有关航空教育的演讲,当时可能会比较孤立地看那样一场活动,但如果你将之纳入孙中山先生所讲的“航空救国”,那就能理解了。

电影《无问西东》很火,怎么判断沈光耀的原型是笕桥航校三期生沈崇诲?

孙昌建:这个原型说也不是我说的,最早是马黎(钱报记者)打电话来问我,我就把所知道的情况告诉了她,包括我手头的一些照片资料,我原以为是文化版的一块豆腐干而已,谁知第二天看到报纸,是头版的标题和照片新闻,然后再转里面整整一版,文中提到了我,她的文章后来不少地方都转了,包括人民日报的微博。


接着从第二天起,明珠台、新华社浙江分社也找来了,又过了一天,浙江日报说也要来采访,我中午马上去找了一家影院去看了电影,看过之后我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情了。

人们所说的原型是对的,主要是取了航校三期生沈崇诲的一些要素,比如都姓沈,都跟清华有关,都是出身名门,都是驾伤机撞敌舰。

但实际上王力宏演的这个人物原型,不只是一个沈崇诲,而是他们那一代空军,而那一代空军都是从笕桥起飞的,所以我在几年前就将书名定为《鹰从笕桥起飞》。至于具体说到沈崇诲,本来他在那些英雄人物群里,是很少有花絮的,但所幸的是,在笕桥抗战纪念馆馆长高建法那里,收藏有一本沈崇诲他们三期生新生入伍营的纪念册,那里面信息量好大啊,不仅有各种照片,还有沈崇诲做的近十个版的新生调查,其中的话题在今天是无法想像的。真实的沈崇诲牺牲于1937年的8月19日,电影中的沈光耀牺牲于1943年,这是要说明一下的。

延伸阅读:

为什么当年“中航校”和“中杭厂”选址笕桥

记住80年前那些飞赴国难的中华俊青

除了沈崇诲,能不能介绍一下从杭州中央航校出去的英雄人物?

孙昌建:一般是称四大金刚,为首的是空军战神高志航,然后三个是他的弟子,刘粹刚、李桂丹和乐以琴,高刘李都是东北人,乐是四川的。高志航是在1937年8月14日下午在杭州上空首开纪录,打下日本飞机的第一人。去年的八一四,我问他的儿子——已年过八旬的高耀汉先生,高先生说父亲是一定会为国捐躯的,他的牺牲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因为年代和资料的原因,其实现在还有不少谜,包括当时的军方是何时宣布高志航牺牲的消息的,我也还没有查到,这不像沈崇诲、陈怀民等战死的消息,是确认后不久就发布并宣传的,因为高志航是中国空军的第一块王牌,这涉及军事机密和全民士气。

至于说到刘粹刚,纪录片《冲天》中也重点表现了他跟西子姑娘恋爱结婚的故事,这个姑娘就是当年临平小学十八岁的校长许希麟,这个故事具有大片的诸多元素,可能是我想进一步挖掘的,在此就不展开了。

有哪些影视剧表现了笕桥空军的历史?

笕桥航校三期生在虎跑

孙昌建:1934年就有电影摄制组来到笕桥拍摄故事片《铁鸟》了,后来又有孙瑜导演、白杨和金焰等拍了《长空万里》,但这些现在都看不到拷贝了,在浙江省的航空协会的纪念册上都有要放映航空影片的字样,说明在三四十年代,这是国家的一个规划。

台湾曾经拍过一些国军正面抗战的电影,这里就包括了故事片《笕桥英烈传》,绝对的男一号就是高志航,前面说到的沈崇诲也有戏份,包括阎海文,他们同住一个宿舍。

大战前夜,沈崇诲在擦护身的手枪,最后要送给阎海文,阎问沈为什么,而且阎最后还开玩笑说,现在手枪不送人,将来老婆也不送人……因为空军有一不成文的规定,战友殉国后,同队的战友将会照顾遇难者的家属,所以后来有的未亡人又婚给了空军,那电影中阎海文最后就是用沈崇诲送的手枪自杀的。

2015年有一本《北平无战事》,第一集就是讲笕桥空军的,那当然也是有原型的。前几年台湾拍了根据白先勇的小说改编的《一把青》,那里面的女一号朱青,她的身份就设计成是杭州师范的女生,而我前面讲到的许希麟,就是个杭州的师范生,只不过她是毕业于杭高师范班的学生,这都是杭州的元素吧。

延伸阅读:

笕桥捧出《笕桥空战》再现杭州上空抗战史

认真搞笑的阿峰其人,小董其艺

 《西子姑娘》怎么会成为当时的空军军歌?

孙昌建:有几点是要说明一下的,因为杭州的八一四空战意义非凡,所以民国的空军节是定为每年的八月十四日,这是抗战胜利之前就定下来的,而在抗战胜利之后,空军军方开始征集空军军歌,当时经过一轮轮的筛选之后,最后有五首歌曲入选,这里包括了《西子姑娘》,其他四首都是进行曲式的,唯有这一首《西子姑娘》是委婉深情,是有点舞曲风格,但又有点江南小调曲风的,当时有好几个歌星的演唱版,今天能够看到百代公司专门出过周璇版的唱片。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这已经是抗战胜利之后了,但的确是有笕桥航校的背景的,就像歌词里面所唱的那样——相思不断笕桥东。


因为普遍地来说,笕桥航校的学生具有高素质,高颜值,高收入的三高背景,用今天的话来讲,不少是富二代或学二代家庭背景,这个在战争爆发之前当然是很吸引人的,再加上这些学生在杭州期间,他们也经常参加杭州校际之间的体育比赛,且常常获得最好的名次,那时他们等于跟体育专业差不多,但不光是有健壮的身体,更有高素质的科学和文化,所以在师范类女生中,的确有一种以嫁空军为荣的风潮,抗战爆发之后,航校南迁昆明,《无问西东》就把故事背景放在了那里。

抗战胜利之后航校又回到了杭州,当时任校长的是胡伟克,司徒雷登还专门去这个学校访问过,那个时候也还是有西子姑娘爱上空军的,这个我在书中也写到了一对,包括在南京期间,在歌厅里唱《西子姑娘》的女艺人跟空军的故事,他们的后代后来真的成了西子姑娘,这背后的故事就不只是一首歌所能涵盖的,但一首歌的旋律的确能穿越时空。

怎么理解航校校门口那块石头上“身体炸弹”的标语?这句话放到今天,是很多年轻人所不可想象的悲壮。

学员在“身体炸弹”的石碑前合影

孙昌建:很多人说这是笕桥航校的校训,其实校训是蒋介石题的那四个字:亲爱精诚。这石碑上的字是“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所军事院校的门口会出现这样的标语牌,而且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照片,就是有很多学员都在这标语牌前拍照留影。试想一下,这些学员的父母或女友和妻子看到这样的照片会有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定要换一个思路来看待这样的口号,而且它是把“身体”放在第一位,“飞机”放在第二位,第三才是常规的“炸弹”,这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人肉炸弹,如果一定要用人道的概念来看,那的确是匪夷所思的。

后来我在台湾的航空教育馆里看到到处出现的另四个字,我就渐渐明白了,这是哪四个字呢,那就是“笕桥精神”,其实那一句标语诠释的就是笕桥精神,身体可以牺牲,飞机可以去撞舰或撞机,那肯定是同归于尽了,那为什么要跟敌人同归于尽呢,那一定是保存不了自己了,所以我后来理解,这个笕桥精神,就是我死国生的精神,就是以身殉国,就是要为国捐躯,而且这个不是说在战场上急红了眼睛才这样子做的,而是踏进笕桥航校时就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你了,就像另一所在成都的空军军士学校门前的对联,好像也有一句,就贪生怕死莫进来……

所以我注意到了,当年的空军英雄的宣传,除了人所皆知的“四大金刚”高志航、刘粹刚、李桂丹和乐以琴之外,像沈崇诲、陈怀民、阎海文等英雄,都是跟敌人“同归于尽”式的,这是当年宣传的重点。

这里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背景,因为我们的当时国力和科技,我们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我们空军的装备等,跟日本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的,但我们打的是一场正义的卫国战争,所以才会有前赴后继,才会有那么多的高校学生、富贵二代,还有我们的华侨和华侨子女血战长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正如纪录片《冲天》中所说的,每一次起飞都有可能是永别……但就是这样,父母还是要送孩子上战场,妻子们也还是要送丈夫飞上天空,这是为什么呢,那只有一个理解,那就是为了祖国,我们虽然落后,我们虽然已经奄奄一息,但是我们从不放弃,从不放弃每一次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机会。

延伸阅读:

80年前杭州上空的那场战斗,比《战狼2》更燃

参与“笕桥精神”大讨论 说出您心中的“笕桥精神”

跟今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笕桥精神”大讨论近日启动

您曾经提到还有一个中央飞机制造厂也在笕桥,能否说说它?


孙昌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杭州,有一个中央航空学校,还有一个中央飞机制造厂,简称“中杭厂”,前者刚才已经介绍了一些,后者近年来也渐渐为人所知。

2017年在杭州档案馆还办过一个关于中杭厂的图片展览,有不少人都赶去参观了,有的是从全国各地来的,这中间就有中杭厂的第二代和第三代。

八一四空战中,就用上了中杭厂造的霍克3机型,这是当时中国最好的飞机了,这里有一个背景,当时的中国是全民办航空,这里就包括了航空教育,这恰恰是我们今天所忽视的。之前张学良也好,袁世恺也好,都分别在东北和北京办航校,包括还有广东的航校,但那还是从自己的局部利益考虑的,只有在笕桥的一校一厂,才是真正国家所拥有的,而这其中美国人留下不少的东西,包括后来飞虎队来帮助中国抗战等,这都是很值得研究、保护和利用的。事实上我们有关方面也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工作的成效看,它还只是刚刚开始,但是再不开始,再不抢救,那真的就没有了,而且是永远没有了。

这么多年持续关注这个题材,做了大量采访,意义在哪里?

孙昌建:一开始有工作上的原因,但主要还是自己感兴趣,这就拉都拉不回来了,严格意义上讲,这本书只是一个片断式的展示,还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呈现,因为这是我的能力所达不到的,正如我所说的,吾生已晚,既然无缘经历,那我就要用心倾听,因此这几年我还是去看了一些地方,有的是特意去的,有的是借着各种机会去的,比如临海近吧,但周至柔的故居我是第一次去,湖南很有名吧,但飞虎队的大本营芷江我是第一次去,云南去过好几趟了,但腾冲是第一次去,台湾去了也不下三次了,但后来仅仅是为了去那边上网搜资料,结果搜到的竟然有不少署了我名字的文字,而且这其中还有差错,那个时候我就在想,一定要尽可能多的搜集和考证,很可能大部分的史料都用不上,但先做一个知道分子吧,这总比茫然无知要好吧。

至于说有什么意义,我真的是不知道,2018年2月8号那个晚上,我在北山街的抱青美术馆做了个小讲座,结束之后不少朋友和教授都说从未听过这方面的内容,我想这个可能就是所谓的意义吧。也许作为一本书,我已经完成了基本的工作,但作为一种兴趣,我才开了一个头,而且这样的开头可能是永远不会有结束的,正如我所说的:鹰起飞了就没有回来,鹰起飞了就永远飞翔在天空了

延伸阅读:

袁长渭:钱塘往事的讲述者

袁浦记:故乡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一本70年前的《西湖倩景》及其他

安峰:一个假装阿六头的隐秘写作者

来源:钱江晚报 浙江24小时  作者:孙昌建 马黎  编辑:郭卫
返回